黄帝用夔皮制鼓端午节的故事从何而来
在那遥远的古代,时间仿佛是一条不停流淌的河流,而历史则是在不断发展中展开。作为一名有着探究精神的人,我将带你一起揭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个充满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黄帝是如何用夔皮制成鼓,并且与之相关的情节。
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鼓这个古老的打击乐器,它源远流长,从文献记载来看,其产生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的一个古老传说。那时候,有一种叫做“夔”的神话生物,这个生物生于东海之中,被描述为牛身无角、出入水时必有风雨、光如日月、声如雷,是一只龙形异兽。后人认为所谓的“鼍”其实就是巨大的鳄鱼,它们用尾巴敲击自己的肚子,发出悦耳的声音,这种和谐与自然之间存在的一种奇妙关系,让人们对此感到既惊叹又好奇。
为了制作这种乐器,我们需要使用坚硬而耐用的动物皮革,比如鳄鱼皮。这一点让我们想起了原始先民在渔猎生活中剥皮和制陶技艺的重要性。《礼记·明堂位》提到过:“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这说明早在“伊耆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使用陶土制作出的原始打击乐器,即以陶土为框架两面蒙上坚韧兽皮的一种物品。在当时,用草编成的小槌敲击这些装饰得很好的乐器,声音雄壮且能够传递得很远,因此被用于军队中的助威作用。
然而,在那个时代,还有一位名叫常先的大臣,他发明了许多狩猎工具。一次,他捕杀了一头野牛,将其剥下的牛皮随手搭在一个空心木墩上。不知不觉间,那些野生动物的地盘变得紧密地裹住木质结构,不久之后,当贾齐无意间拍打它时,却突然发出咚咚的声音。常先意识到了这一点,也选择了一棵树干较好的空心树做成了圆形,然后用鹿皮和野羊皮蒙上两头,让仓颉给它取名为“鼓”。然而,由于这些材料并不结实,一旦力度过大就容易破裂,所以他们不得不改用更结实一些的野牛皮进行替换。
但是捕捉这样强悍而又凶猛的大型动物并非易事。而常先就在一棵大树下沉思,不知不觉便睡着了。当玉帝派九天玄女送去《兵书》路过这里时,她发现常先正因为寻找适合蒙鼓的心脏却束手无策,便托梦给他提供解决方案:告诉他位于东海深处流波山上的怪兽——夔牛以及雷兽的事迹。在那里,有一种没有角但脚只有一只足的大型水生生物,每当它们仰面躺卧并敲击腹部就会发出震撼人心的声音,如同雷鸣一般响亮。
九天女的话语刺激了常先,他立刻向黄帝报告。他听后立即命令应龙、大鸿及几位会水高手前往海底捉拿夔牛和雷兽,然后按照他的设计,在50天内完成800面夔牛大鼓,以及160根雷兽骨制成的大槌。涿鹿战役爆发,大战前夜,大鼓开始擂动,以至于蚩尤军队未经交战便因震耳欲聋而四散逃跑,而黄帝军队趁机发起总攻,最终消灭蚩尤于涿鹿之地。此外,即使蚩尤本身拥有超乎寻常力量,如铜头啖石、“飞空走险”,但面对那些由夔牛肉制成的大鼓震人的声音,“九击止之”,最终还是无法抵挡,最终落败。
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历史上的英雄还是简单的人类活动,都离不开周围环境与自然资源。这也让我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许某些简单的事物背后的故事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复杂多层,同时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端午节作为纪念这一段历史事件之一,更显得具有深刻意义,因为它承载着文化传统和对往昔英勇人物赞誉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通过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不仅庆祝丰收,而且回忆起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及那些勇敢者们所体现出的智慧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