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仡佬族的传说中吃虫节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充满悬念的小故事。
每年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传说古时候,仡佬山虫灾连年,五谷歉收。人们面对虫灾无可奈何。寨老们经过商议,悬下重赏:谁能除掉虫害,赏三头肥猪。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村庄,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赢得这份丰厚的奖励。
首先是公鸡前来揭榜,它说:“我起得最早,我能除掉害虫。”然而,当公鸡到了田里,却没吃到几个worms,只被露水打湿了羽毛,打着哆嗦败下阵来。
接着是一只鸭子揭榜,说:“我的羽毛不怕水,我嘴也大,一定可以消除worms。”可是,当鸭子在水里游泳时,那些害虫却在禾苗上飞舞,不论它如何伸长脖子,都无法触及它们。
最后一个竞争者是一个道士,他宣称自己的法术能够治愈所有的问题。但即便他施展出他的全部力量和咒语,也没有办法驱散那些顽皮的worms,他们似乎对他的魔法毫无反应,最终他也败给了这些小小的敌人。
就在大家以为一切都将失去希望的时候,有个叫甲娘的人物出现了。她从外乡回娘家,没有带任何礼物,这让她感到非常难过。在她的田垌旁边,她坐在田坎上思考问题,而几个孩子正在玩耍,用捉到的 worms 做成游戏。一瞬间,一条灵感闪过她的心头:用 worms 做成礼物!
于是,她开始收集那些被孩子们捉到的 worms,并将它们煮熟作为晚餐食用的。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一片共鸣。人们纷纷模仿甲娘,用自己的方式捕捉和烹饪worms,从而减少了大量的害虫数量。那一年,他们获得了一次丰硕的收获。而为了表彰甲娘及其智慧,小女孩还被授予三头肥猪作为奖励,并且将其分发给整个村民,以此纪念那个自我牺牲、聪明绝顶的小人物——甲娘。
随着时间流逝,这个故事成为了一段永恒的话题,而那座庙宇,即“吃虫庙”,则成了一个象征性的地点,让人们每年的六月初二庆祝这一特殊日子。在这一天,全村出嫁姑娘都会回到家乡,与亲友团聚,同时参与到捕捉 worms 的活动中去。此后,每当夜幕降临,在庙宇内举行盛大的歌舞会,然后再步行前往田垌进行仪式性的 worm 捕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插上装有鸡血的小白旗,这既是对过去岁月的一种纪念,也是对来自远方、为他们带来了智慧和改变的人——甲娘的一个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