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讲述的民间故事赢得的观音阁
明正统二年,锦州备御都指挥李真奉太监王彦之命,重修锦州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王彦命李真选一位有道高僧当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住持。当时,锦州地藏寺的住持福坚老和尚幼年出家,十五岁受戒,佛教经、律、论三藏造诣颇深,并且通晓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医卜星相无所不精。所以李真“三顾茅庐”请出福坚老和尚做了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住持。
明成化十二年,左军督佥事、骠骑将军、都指挥王锴拓建锦州城墙,常去北普陀山观音洞 普陀寺游玩。王锴是个有名的棋迷,他自诩“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般的人他从不放在眼里。
有一次,在禅房喝茶时,看见一幅字画,上书“书仙画狂棋圣;琴心剑胆诗魂”。署名赫然写着:北普陀山观音洞山僧福坚。王锴看罢,不禁手捻长须微微一声冷笑。他踱到房外,将心中的想法告诉了自己:“我三次来游此地,这个福坚始终不迎不见……李真多次请他,这才出山,看来此人绝不是等闲之辈。”
月上东山,当福坚老和尚在殿前舞刀时,有一人影出现。他微笑道:“莫非是王将军吗?若是王将军,请到禅房一叙。” 王锴大惊,但只好走出来,与福坚老和尚相遇,他们边说边进了禅房。
二人交谈中,一直没有提及他们曾几何时的第一次面对面会晤。这使得后来的每一次相聚,都显得格外珍贵。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成了好朋友,每两三日就像隔数年的旧友一般,不管是福坚法师下山拜访还是王锴上山拜访,都如同久别重逢一样难以忘怀。
这一日,当他们再次坐在棋盘前对弈时,无论是谁输或赢,对双方而言都是一个新的开始。而这场博弈,最终成为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局,它证明了一件事情:真正的智慧与力量,并非来自于武力或权势,而是在于内心深处的平静与智慧。
随着时间流逝,那些关于两人之间故事的小传说也逐渐被编织起来,最终形成了一段美丽又神秘的情感纽带,即便是在远离那座古朴而神圣的地方,也有人们口口相传,让人们知道,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有两个男人因为一种特殊的情谊而成为永恒的朋友——一个士兵,一位学者,一位高僧,一份奇缘,以及那座被誉为传奇之作的地标——金华县南宋古镇景区里的清风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