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朝代的发展历史中侯方域的良民淘汰制图
侯方域的良民淘汰制(图)
在明末,侯方域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襄并称为“海内名士争与之交”的“四公子”。他的故事因《桃花扇》中的描述而广为人知,他自己也写下了《李姬传》,赞扬了李香君的高尚品德。除了文学成就,侯方域还留下了一部重要著作《壮悔堂文集》,其中总结出了明末乃至整个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周期性规律,这个规律被称为“良民淘汰制”。
这个现象是由于税收加重、兵役加码、刑罚严厉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富裕百姓逃往学校或投靠权贵,以避免苛捐杂税。一旦有人逃避,那份额将加倍于其他九人,不难想象,最终只能剩下那些无法逃脱命运的人们,他们可能会选择成为游民,或出家为僧,或投靠权势者做弄臣狗腿子甚至太监。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天下的大乱,暴力集团蜂起打天下坐江山,再次开始一个新的轮回。“良民淘汰制”与同时存在的“良官淘汰制”,这两个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封建集权不可避免的结果。
然而,在顺治八年,侯方域参加河南乡试中副榜,这一行为引起世人的议论。梁启超批评他晚节无聊,而陈寅恪则认为他出仕是不得已之举,为保全家族而不得不应试。在经历这一切后,侯方域回到老家商丘,与曾经在文学界有所作为的大才华形成鲜明对比,他三十五岁时返回老家,其后生活和创作都显得有些空虚无聊。
尽管如此,他仍然专心致志地研究学问和进行思索总结,最终完成了《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的撰写工作。这两部作品对于理解当时社会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也反映了作者深刻感受时代变迁带来的苦乐参半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