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明末清初的散文家犹如在元朝灭亡时期的恐怖中寻找宁静之花
在我心中,史景迁的新作《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是一本难以抗拒的佳作。书中探讨了明末清初时期两位散文家的作品,我深爱李渔和张岱的文风,他们不拘小节,却又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情趣。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我读到张岱的《陶庵梦忆》中的〈瘦马〉,我禁不住拍案称快,从此对他的文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张岱出身于显赫家族,他享受了一切富家子弟所能拥有的奢华生活。但到了四十八岁时,“国破家亡”,他只好隐居山间,过起了简朴的生活。在《陶庵梦忆》一书中,他回顾往昔浮华的一生,既真实又趣味横生。他甚至在未死前就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那种惨淡的人生境遇让人感慨万千。
他的“不二斋”里,有高大的梧桐树、重叠如云的小楼墙,只是西边略显空旷,用腊梅填补缺口。当天光透过窗户射进来,那些绿色的天空仿佛没有暑气。而后墙高于槛,一些竿子的方竹随风摇曳,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清凉世界。而图书四壁、连床堆积、鼎彝尊蹴,不移而具,这样的景象与他后来的落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如同隔世之物。
近日,在书店看到史景迁最新出版的小说化历史著作《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由温洽溢翻译,我兴奋得不得已。我早已被史景迁撰写历史和小说技巧所吸引,现在他将我的“张迷”重新诠释,无疑让我欲罢不能。
果然,不仅如此,史景迁通过深入探究 张岱一生的转折,以及他借着回忆和晚年的修史活动,为自己确立存在价值。这其中,没有任何独门武器,但却能够将资料串联起来,将其解剖得淋漓尽致。他的笔法依旧,用散文或小说手法把这些材料展现出来,就像第一章那样开篇便提到:“张岱居处前有广场……”这样的繁华世界,让人不必挂念花费。他饱览美景、纵情弦歌、画船往来,如织周折南京城内箫鼓之音悠扬远传。此段文字来自《陶庵梦忆》,卷四篇二,是张岱描绘南京秦淮河畔端午节盛况。此情此景非杜撰,而是镜头推拉与内心所思所感融为一体,在一些正统史学著作中找不到类似的手法自如运用。我看完这本书,也就是两晚上,看完后仍有些许遗憾。在序言中,史景迸说:“只要有人追忆往事,就不会像烟消云散。”这是他决心挽回对明朝记忆的一部分。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体会这份记忆,最好的开始莫过于阅读《陶庵梦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