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天仙配全集中的徐代泉音乐工作者如同黄梅旋律中跳动的春雨润物细无声
徐代泉,黄梅戏音乐的翎毛笔,在庐剧的旋律中长大,他如同一粒播在丰沃土壤中的种子,渴望着成长。1958年,他凭借那双灵巧的手指,以独奏《良宵》考入了安徽省艺校。在那里,他沉浸于庐剧音乐的世界里,用三年时间学习作曲,那时他对庐剧的热爱和熟悉程度远超过黄梅戏,但命运却让他坚守不放。当他毕业准备展现才华时,学校突然撤销了庐剧专业,而他却被留校成为教师,这让他深感迷惑。但学校领导的话语给予了他的解答:“我们要为庐剧留下一颗种子。”然而,这颗种子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没有机会绽放。
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再次招收庐剧班,当年的梦想似乎又触手可及,但徐代泉已然转向了黄梅戏。两种不同的音乐世界迎来了他的挑战。他采取了一条笨拙但有效的方式——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与老师并肩记谱,最终掌握了这门艺术。这段旅程既苦又难,如同漫长而艰辛的一场征途。
作为一名作曲家,徐代泉将自己的心血、感情和智慧融入每一个音符之中。创作是他的生活,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深刻的情感体验。他说自己有三项工作:教学、创作和研究。在教学方面,他不仅在本校教授,还担任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在创作上,他不仅为电视剧和舞台劇谱曲,还为60多部教学剧目撰写过乐谱;而研究方面,他曾参与编纂《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主持编纂“泗州戲”、“安慶弹腔”等篇章,并获得奖励。
以此来看,徐代泉是一位真正理解并传承古典艺术的人物。他用毕生的精力去探索、去实践,一生致力于推广和发展黄梅戏这门艺术。在65岁高龄仍然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的事实,再次证明了他的贡献与影响。这位老先生依然勤勉地教导着新一辈,使得黄梅戲音乐电视剧得以繁荣昌盛,是文化事业上的杰出代表,也是后人敬仰的一代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