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泉黄梅戏音乐工作者如同黄梅戏艺术节的灵魂之音
徐代泉,庐剧音乐的翘楚,在黄梅戏艺术节上,他的名字如同那清澈的溪流,静默而又深远。他的家乡是庐州,那里的庐剧,如同他童年的回忆一样,浸润在他每一个音符中。1958年,他凭借着那双灵活的手指和对二胡的钟爱,以独奏《良宵》赢得了安徽省艺校的名额。在那里,他学了三年庐剧音乐,并学会了作曲。他自诩对庐剧的情感比黄梅戏更深,这份热爱使他坚持不懈,即便是当时学校撤销了庐剧专业,也没有让他放弃。
然而,当何合浓被分配到庐剧团,而徐代泉却被留校教书时,他心中的困惑与失望翻涌。他认为自己应该去为庐剧服务,但学校领导的话让他心服口服:“我们要为庐剧留下一棵种子。”然而,这个种子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没有机会绽放。
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再次招收了一批学生学习庾罗技巧,那些时间里,徐代泉一直等待着自己的机会。但为了尽快掌握黄梅戏这门新的艺术形式,他决定采取一种笨办法——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他记谱、听课,就像是在学习一门新语言,每一次都是全身心投入。
尽管如此,一生中做过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的徐代泉,没有一天能真正闲下来。他的作品遍布于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和舞台剧,还有60多部教学剧目,其中包括京、泗州花鼓灯、淮北梆子等各类传统戏曲。这位65岁高龄仍然任职于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的人物,是安徽艺术学校及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长达20年的主任,也曾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副主编,并获得“编纂成果二等奖”。
在他的生命旅途中,有许多作品留给后人:《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祝福》,这些名字就像是那些古老的小镇上的风景,每一次提起,都能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片憧憬。而今天,在那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大舞台上,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曲家的身份,徐代泉都是一道耀眼光芒,不仅因为他对于音乐的执着追求,更因为那份不屈不挠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