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宋朝第四位皇帝自然景观中寻觅最后一位君主
赵祯,宋朝第四位皇帝,以仁宗名。其父为宋真宗赵恒,是他第六子,其母李宸妃。在少年时期,被封为庆国公、寿春郡王,再升为中书令。他在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1022年继承皇位,时年仅十三岁,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1033年才亲自执政。
赵祯性格宽厚,不好奢侈,对下属待遇宽容,让百姓安居乐业,因此深受后人的赞誉。他的统治期间,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史》评价他:“止于仁。”因此,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作“庆历、嘉祐之治”,尤其是“嘉祐之治”更是备受推崇。
赵祯善于纳谏,有一次范仲淹反对任命张尧佐三司使,他没有怪罪,而是改变了决定。此外,当包拯带领七名言官与他理论时,他虽然生气,但最终采纳了他们的意见,这都显示出他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
在晚年的赵祯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在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人开展“庆历新政”,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贵族官僚利益,最终遭到阻挠,并在1045年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但却为后来的变法起到了启示作用。
赵祯有三个儿子都早夭,只留下濮王赵允让的一个儿子,即将来成为英宗的赵曙。但最终还是由濮王的儿子接替了皇位,因为当时已无其他可靠的人选。而当他患病后,由文彦博等人处理朝廷事务,并组织京城百官进行祈愿活动,最终康复继续处理国家大事。
1063年的4月30日,赵祯驾崩,在汴梁宫内享年五十四岁,其死讯传出全国民众纷纷哀悼,并且影响到了辽国,使得辽道宗耶律洪基非常震惊,也表示要给予以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外,这段时间也是北宋历史上著名诗人欧阳修所创作许多作品的时代之一,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句号,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