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1古人为何不伪造圣旨揭秘真假龙凤符文
江山社稷以百姓为根本,天子为其灵魂和指南针,故有君舟民水一说。而作为国家的灵魂和指南针,如何将自己的旨意传达下去就成为了一种挑战。圣旨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周朝。在那个时代,君主下达命令往往采用诏书的形式。不过,当时并不是只有君主能使用诏书,群臣也能使用这种文书。在西周的时候,诏书被分为“诰命”“敕命”两种形式。而它们的真正意义是用来训诫、劝告和勉励,所以还没有完全具备圣旨所蕴含的权威性。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称帝,并改称皇帝后,不仅是诏令,而是成为了皇帝专用的文书。从那时起,它不仅囊括了皇帝登基继位、婚姻等宗室大事,也包括了国家面临的大灾大变及各种隆重庆典等重大事件。由于制定圣旨机构的不同,其功能各异,其中圣旨便成为了诏书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一种特殊方式,让皇帝能够直接传达自己的意志。作为表彰皇室威严与权力的重要文件,看见圣旨,就如同亲眼见证了皇帝本人。
那么既然这样,我们或许会好奇:在古代社会里,为何没有人伪造过这些高权威性的文書呢?毕竟,那个时候确实缺乏现代化的手段来防止欺骗。但实际上,由于多重原因,这样的行为几乎是不可能发生。
首先,是因为圣旨自身拥有极其显著的地理特征——长度以及材质。一份真正的圣旨并不像电视剧中常见的情景那样简单,只需几个人即可展开,而现实中的真实长度可以达到两米甚至四米长!展开这样的巨幅文书需要几个人的力量。这使得普通民众无法轻易复制出如此庞大的物件,而且更难以获得用于制作这类布料。
其次,是因为整个过程都经过严格审核,每一步流程都由一个负责人签字盖章共18道工序。一旦出现错误,即使是低级官员,也会遭受惩罚甚至抄家,将家族连累至关紧要地带。此外,对于欺君之罪而言,无论是在哪个历史时期,都是一个不可承担风险的事情。
最后,还有一层防伪机制。人们常以为古代防伪手段粗糙,但其实并非如此。在唐朝时期,就已有暗记系统做到防伪;到了明朝,更精细地利用刺绣技术,使每份圣旨上的“奉天”字都不固定位置,这样每份都是独一无二且难以仿冒。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个完善而强大的防伪体系,让任何企图模仿都变得极其困难乃至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