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文化与艺术犹如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为何不称之为秋和战国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春秋和战国的界定进行了清晰划分:春秋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而战国则从公元前475年持续至公元前221年的秦统一六国。这种分类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春秋战国这个术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两部分历史时期——春秋和战国。在那个时代,春季和秋季是诸侯君主朝见王室的重要时刻,同时“春秋”也象征着一年四季轮回。而由于记录了一系列跨越整个四季的大事,“春秋”成为了史书编纂的一种常用方式。《鲁易》,即著名的《春秋》,被认为是孔子或鲁国史官集体创作的一部重要文献,它详细记录了从鲁隐公到襄公期间共计242年的历史事件。
由於這些歷史事件所記錄的事實年代與客觀地描述一個歷史發展時期相符,因此後世學者將這個書名視為此時期名稱。為了便於叙述,這段時間通常從周平王東遷之初(周平王元年,即紀曉生以前的第七百零三年)的那一年開始,一直延續到戰國末期(周敬王四十四年),總計約295年。
隨後,齐、楚、燕、韩、赵、魏及秦这七大诸侯国家长时间内不断交锋,这个时期人们便称之为“战国”。苏秦弟弟苏代在其策略文中提到:“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这说明当时所有这些国家都被视为“战国”。直到西汉初期,“战争”的概念还没有特指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段。当刘向编辑《戦國策》并将其作为特定的历史阶段来命名的时候,那么这个名称才开始获得明确含义。戰國時代始於周元王首次登基(即紀曉生以后的第二百五十九年)並持續至秦統一六國完成(即紀曉生以后的第二二二年度),共計255周年。此外,《戰國策·燕策一》中的記載也有關於當時各國間爭霸的情況,其中提到了蘇秦兄弟對當時局勢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