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北周禅让之谜揭秘帝国辉煌与疆域图
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当时北周仅仅成立了24年,静帝便禅让杨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军事贵族,武帝时期杨忠被封为随国公,此后杨坚继承父爵,并为上柱国。实际上,自从他当上了大丞相以后,就有了篡权的计划,只是在等一个最佳的时机,直到静帝继位后,他也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这才能逼得静帝主动禅让。
历史上,那些肯放弃皇位的人,大多数都是出于自身实力的薄弱或外部压力强大。在这个问题上,有人觉得汉高祖刘邦四十多岁起兵,最终取得天下,是比较容易的一个;有人认为唐高祖李渊在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等人的帮助下进驻长安,成为了唐朝的开国之君,也是比较容易的一个。但对于杨坚来说,他为什么那么轻易就夺得了宇文家的天下?
历史总认为大人物往往会有不同常人的地方。据《隋书》记载,杨坚“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这正是一种吉祥征兆。十五岁时,他因父亲的功绩而“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封成纪县公。”十六岁又“迁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对这个新秀人物,即使主持朝政的宇文泰也夸赞他:“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确实,无疑,在起跑线上的优势让他赢得了很多机会。当官,他恭敬勤勉; 为子,他孝顺备至。他很快赢得了很高的人气指数,在朝野中成为红人。
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继位初期,由于宇文邕想要与其他强大的势力抗衡,便招揽其他朝臣。这时候,“逆袭”的楷模——他的女儿成了皇太子妃。而且,与宇文邕形成利益共同体,让他们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父凭女贵”,在朝中地位不断升高。
尽管有些人怀疑杨坚心存不臣之心,而宇文邕却相信天命,将所有希望寄托于这位看似无害的大臣身上。然而,当太子宇文赟继位后,他们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因为身为国丈的小小补偿:由每次外出都留下来主持政务治理天下。此刻权势滔天,一切似乎都指向着最终登基之路。
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即使没有任何力量来驾驭局面,但伪造诏书——辅佐新君——已经足够证明一切。他站在北周权力的制高点。大象二年五月(580年),即便七岁的小太子宇文阐坐上了王座,而这个年龄对许多孩子来说只是学步阶段,而不是担当国家重任的时候;同时,对那些担忧未来的人们来说,小孩意味着无知和脆弱。而就在这一刻,被任命为大丞相的大勇者则站立在一片混乱中,为新的时代划定了一条清晰可见的地平线。
到了第二年的春季,大定元年(581),他的身份再一次发生变化,从随国公变为了随王。而那曾经威严如山,如今不过是一道简单命令而已。一道命令,然后就是退位,那个少年即将失去自己的位置给另一个人。那个人,就是那个一直默默支持他、陪伴左右的小伙伴—北周最后一 位皇帝—静帝。最后一道手令发出之后,一切就像云烟散去般消失掉,只留下一个问题:谁能真正掌握帝国?答案显然不言而喻,那个人就是你我眼前这位,看似平凡,却拥有非凡抱负的大勇者—隋炀帝—曾经默默服务过但现在却要取代他的少年皇帝—the last emperor of Northern Zhou, Emperor X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