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赈灾之谜建国后不为人知的军队行动
对古代赈灾中军队的作用深感好奇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将带来一篇详尽的文章供大家探讨。纵观历代朝廷,面对百姓饥饿和社会动荡,最常见的解决方式是出动军队进行赈灾。北宋时期,当泗水及汴河泛滥成灾,朝廷便调集周边军队前往治理洪水并进行赈济。而在其他时代,也同样如此:赈灾任务往往由中央政府指挥,执行则是由军队完成。
然而,如果朝廷直接拨付资金给地方,让百姓自行解决问题,这无疑能节省更多的人力资源。但为何不允许这样做呢?事实上,这并非权贵愚蠢,而是因为元朝曾尝试过这种方法,却最终导致了其灭亡。
众所周知,蒙古铁骑曾经横扫四方,无人能敌,他们留下了一片血腥与破坏。但他们更倾向于征服者而非统治者的角色,因此采取的手段极其残忍。在成为统治者后,他们开始考虑到财产损失的问题,因为这都是他们控制下的土地和财富。
当黄河两岸持续发生洪水,百姓痛苦万分,同时也造成了元朝大量财产损失。当丞相脱脱意识到这一点,便决定将赈灾粮食、款项直接交由地方管理,由民众自己组织进行救济。这不仅可以减少巨额军费开支,还能最大化利用资源。然而,这个看似完美的计划却被证明是一个大失败。
许多人感到困惑,不明白为什么尽管花费了很多钱和粮食,只要让受灾民众干些活,就应该能够缓解局势。这个问题涉及到了赈灾银子的使用效率。我们先看看脱脱如何操作:
他首先将银子从户部发放,然后再转移到各级省份,再进一步分配至府县。如果所有钱都能够顺利落实,没有任何问题,那么理论上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在元朝那个时候,因官员贪污腐败,一层层地拨送银子的过程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层层瓜分的情况。一旦钱到了县里,那么原本用于救济人民的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结果,在“救援”之后,比起之前还要惨淡!本来大家只是吃饭的问题,但现在既没饭吃,又不得不被强制劳役。你说底层民众怎么可能不会反抗?因此,即使脱台有善意,其措施反而加剧了普通人的痛苦。这就是缺乏对权力的监督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