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6位在位时间王承恩陪崇祯皇帝殉节煤山的明末最后太监
李自成将北京的皇城紧锁成了一座巨大的铁笼,眼前,大明朝廷即将气绝。最悲凉的是,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登上金殿,却找不到一个可靠的大臣商议抗敌之策;意外地,在宫中失去了所有依靠。皇帝随之变得极度绝望。他立即跑向后宫,将全家老小杀得一干二净,然后自己逃到皇城后的煤山,想一死了之。
当然,崇祯皇帝手无缚鸡,无计可施。在身边大臣皆弃他而去的情况下,他更加绝望。《明史》记载,崇祯皇帝只求“西天”,他深感不满地发牢骚说:“朕德薄命薄,上干天谬,全赖诸臣误朕。我死无颜见祖宗,我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无伤百姓一人。”临终前,还对群臣充满怨恨,他们觉得自己被彻底误导,即便如此,也只能死得其所。
谁能预料到日暮途穷的崇祯皇帝,在最绝望的时候,还能遇到一位忠心耿耿的“铁哥们儿”,并非名臣,更不是内宫中的知音,而是一位侍奉身边的老太监,他叫王承恩。
原来,这位王承恩始终忠实于皇帝,一直在崇祯走投无路时刻跟随着他。他虽然无法挽救这条尊贵生命,只能默默保护这位主子,对他的安全负责至关重要。
《明史》记载,王承恩曾担任过“司礼秉笔太监”。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崇祯命令他提督京营。那时候,大明朝已经覆灭,再也没有多少守卫士兵了。王承恩亲自动手发炮,不畏战勇敢地守卫京城。在最后,他退缩到了宫中,只好坐以待毙,但他的最大关心仍是四面楚歌中的那位陛下。
在王承恩的护佑下,皇帝感到深深的感慨和生离死别的真实本质,以及如何折磨身边的人。他没想到,最终得到保护的人竟然是一位老老实实的小太监。最后,当崇祯吊在古树上离开人世时,王承恩也拿起武器站在脚下,与主子同行。
后来入关清军顺利取胜,并统治了整个中国。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他们对那个时代的一切进行重新评价,最终于清朝统治者给予那位贴身太监——王承恩高度评价。这位贴身太监能够与亡国之君共赴黄泉,无疑已达到了自己的满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