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明末太监殉节崇祯皇帝陪同煤山
李自成将北京的皇城紧锁成了一座巨大的铁笼,眼前,大明朝廷即将气绝。最悲凉的是,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登上宫殿,想与大臣们商讨抗敌策略;却不料,金殿之上竟无一名大臣可寻。皇帝顿时陷入绝望之中。于是,他急忙奔向后宫,将全家老幼杀得干干净净。随后,他又赶到皇城后的煤山,企图一举了事。不必问,崇祯皇帝手足无措、极度绝望。他身边的大臣纷纷逃离;而外面的李自成也愤怒了;政敌在山海关外,更不会坐视不管。《明史》记载,崇祯皇帝心意坚决地“西天取经”,他极为怨恨地发牢骚说:“朕以凉德藐躬,上干天咎,无乃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我去冠冕,以发覆面。”临终前,还对群臣怀有怨恨,就仿佛自己被彻底误导,即便如此,也死得其所。
一切都不易预料,没有人能想到日暮途穷的崇祯皇帝,在最绝望的时候,却能遇到一位忠诚的“兄弟”,他不是哪位高官,更不是内宫中的知音,而是侍奉身边的一位老太监,他的名字叫王承恩。
原来,这位王承恩始终忠心耿耿,对待皇帝唯心所向尤其是在崇祯走投无路的紧要关头。他虽然不能挽救这条尊贵生命,只能默默守护在角落里保护这位主子,从容应对。
《明史》记载,王承恩曾担任“司礼秉笔太监”。当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崇祯命他统领京营。那时,大明朝已然倾覆 京城内外几乎没有一个士兵敢于抵抗。王承恩亲自动手发炮,为京城保卫勇敢奋战,最终退缩至宫中等待命运。但他的最大忧虑还是四面楚歌中的陛下安全。
在王承恩的庇护下,颓废的心灵满腹感慨,不仅感受到了生死离别,而且深切体会到了身边人的真实本性,但未曾想,最终成为他的守护者竟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小太监。在最后一刻,当崇祯吊死于古树之上时,一旁还有王承恩带着防身利器(类似原始工具),慨然跟随而去。
之后,由于清军入关成功首先击败了李自成,然后又在明朝遗留下的宫殿中建立起新政权。在清朝统治者看来,他们既对挂念过世的崇祯君主表示敬意,也赞扬那位贴身服侍的小太监。这位贴身小太监竟能够安葬与亡君同眠,或许已经达成了自己的满足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