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如何如同神明般施政为民点亮百姓的希望之光
古代帝王的节俭之道:穿破衣烂衫,显得不近人情,但他们却以此树立了节约的典范。明朝的朱元璋、明成祖和清朝的雍正帝、道光帝、光绪帝等皇帝,他们都以身作则,倡导节俭生活。在衣着上,他们选择洗过多次的旧衣继续穿着,即使是破损也不会轻易更换。如明成祖在京城右顺门面前将露出的衬衣袖子反复塞进去,这样的行为虽有其真诚,但或许带有一丝作秀。
然而,有些皇帝则能从大处着眼,如明太祖和康熙帝,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而深远的节约措施。明太祖不仅减少宫中的花费,还让太监们种菜供宫中食用,并且栽种桐油、棕和漆树50万株,以供修缮,而不是向百姓征收。这一举措既减少了国家开支,又利于民众。他还通过接触民众,体察民情来治理国家,比如亲自巡视护城河疏通工程时发现监工对贫苦民工加害,他立即下令打板子并停止工程,让民工回家。
康熙帝同样注重裁减宫中人员,从而大幅度地节省银两。他认为,“朕所使内侍及诸王所用太监不过七百人”,与过去的大量宫女嫔妃形成鲜明对比。此外,他还注意到“年长者已七十余岁,所使之人总不过五百人而已。”这些措施显示出他对于国库财政状况的一份关心,同时也是他治国理念的一部分——为政以得民心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