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史论研究法犹如土木堡之变宫女绘画展现了他对历史与学术研究的深邃洞察和精妙构思
王夫之的史学探究艺术,犹如土木堡变宫女绘画,展现了他在历史研究领域的深邃洞察与精妙构思。他的著作《读通鉴论》、《宋论》、《春秋家说》、《春秋世论》及《续春秋左氏传博议》,均是史学研究的杰出范例。王夫之在史学上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系统、全面研究上,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这些方法包括辨伪、考证、综合与归纳,以及心理分析和移情于古人心态。
明朝覆灭清朝兴起的历史教训,让王夫之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他将治国理政与治史相结合,将其定位为“济世救国”、“经世致用”。在撰写《读通鉴论》后,他对自己的写作目的与方法进行了深入剖析:“编中所论,推本得失之原。” “鉴岂能为功于我哉!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
通过不断地追求“推本得失之原”,以及“获得救失”,王夫之试图寻找历史发展中的规律性和内在联系。他认为,“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因此,他要通过整体性分析去理解过去,以便指导未来。在《读通鉴论·叙论末》中,他总结了自己的写作理念:“引而伸之,是以有論;浚而求之,是以有論;博而證之一是以有論;協而一之,是以有論。”
王夫 之还特别重视采用归类法进行专门化研究。他会根据一定原则,对中国古代史进行分门别类,如同类事、同类人、同类制度共议。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和系统性,使得不同的人物、大臣或政治制度都能从统一性的角度出发被科学地审视。
最终,在他的眼中,每一个人物,无论是帝王还是普通百姓,都拥有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设身于古时势,为己所躬逢;研虑于古谋,为己所身任。”这是一种深刻的心灵投射,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并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称赞王夫 之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