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建立时间王夫之的史论研究法如同一座巍峨的大厦其深邃的智慧和精湛的手法能让我们穿越千年时光见证那
王夫之的史学研究法,如同春秋时期的建立,需要精准地定位历史的起点和终点,以及那个时代的人物与城邦。他的著作《读通鉴论》、《宋论》、《春秋家说》、《春秋世论》及《续春秋左氏传博议》,都是他在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作品。在这些著作中,王夫之不仅注重整体性地审视中国史,还特别强调了从根本上追求历史根源,并运用辨伪、考证、综合与归纳等传统方法外加移情、心理学以及将历史环境与意境结合考察的手法,以此超越传统史学。
明朝灭亡清朝兴起的转折,使得王夫之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他认为治史应有济世救国和经世致用的目的。他在完成《读通鉴论》后,对自己的写作目的与方法进行了深入剖析:“编中所论,推本得失之原。”“鉴岂能为功于我哉!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而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悬于室,无与κ之者也。”(《读通鉴論·叙論四》,中华书局1975年)他坚信通过探寻“本得失”来理解历史,这也是他个人研究历史的心愿。
王夫之认为:“所贵乎史者,不只是记载往事,更要作为来者的师表。因此,要想获得完整的地图,用以导航未来,就必须了解过去为什么成功,也知道为什么失败,然后我们才能学习他们正确做事的地方,同时避免错误。这正是治史应当达到的目标。”
在他的著作中尤为突出的,是对自己史学理论的一次总结概述:“引而伸之,是以有论;浚而求之,是以有论;博而证 之,是以有论;协而一 之 是 以 有 论 ; 心 得 而 可 资 人 之 通 是 以 有 论 ; 道 无 方 而 位 物 于 有 方 ,道无体,以成事 之 有 体。”(《读通 鉴 論 · 叙論 四 》第956页)这里,“道无方”,“道无体”,就是指没有固定的规则,没有固定的事物,但可以根据一定原则或规律,将万事万物置于某种秩序或系统中,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与内在因果关系相连。
王夫之一贯使用的是一种全面的观念,即通过“协而一”这一基础思想,将看似杂乱无章的事情统一起来,从宏观角度分析每个事件,从长河中的角度评判每件事情。这种整体性是基于一个理论框架对所有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到整个古代中国社会的情况。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还十分注重采用分类系统化研究手段。他会把不同的事件、人物、制度按照类别进行分门别类,就像将帝王、大臣放在一起,一般人按类别讨论,或将唐太宗与汉文景光武一起比较一样。在这样的分类下,每个部分都被赋予了特定的位置,并且能够从整体上去理解各自之间如何相互联系。
最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他非常重视心理移情手法。他提出了设身处地为古人着想,让现代人的心态融入古人的世界里,从古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并评价那些过去的人们及其行为。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投射,让现代人的心理状态成为解释古代现象的一个关键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