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神秘放走之谜
在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统一了江南地区。随后,他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并让常遇春担任副将军,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开始了一系列对抗元朝的战争。
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并没有命令徐达和常遇春班师回朝,而是派遣华云龙、孙兴祖留守北京,让徐达、常遇春转战西部,以收复山西、陕西等地。然而,这次行动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强力抵抗,由李思齐等人及最后一个能打的将军王保保所率领。
此时,常遇春愤怒不已,他认为应该四面合围,不给对方任何余地,以免元顺帝逃脱。但是徐达却不顾常遇春的建议。这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徐达可能已经预知了老朱的心意,也许他知道,即使活捉到 元顺帝,只要他的身份被揭露,无论如何处理都会引起争议。而且,如果真把他押送回去,那么这位外族皇帝又该如何处置?是否封王侯,或是杀之以平民心?
历史上的确有这样的例子,如《智慧全集》记载:“及归报,上亦不罪。”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来验证:首先,在朱元璋灭掉陈友谅之后,他俘虏了陈理,并未立即杀死或加以惩罚,而是在几年后迁居高句丽(韩国)。其次,当时期许多降敌官员与士兵也得到了宽恕与重用,这表明对于外族人的态度并不一定是一刀切。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的情况:如果活捉到 元顺帝,最终处理起来可能会涉及诸多复杂的问题,因此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甚至于为了显示自己的胸怀和政策的一致性,故意放走 元顺帝才是最好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徐达做出了正确判断,因为他认识到了形势发展的脉络,更深刻理解了主帅的心路历程。而常遇春作为一名勇猛但缺乏政治敏锐性的将领,则只能在战斗上发挥作用,但无法理解更深层次的情感和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