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悲剧被历史唾弃的皇帝图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以言论自由著称,推行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自由提意见,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后宫琐事,只要有想法都能毫不犹豫地表达。然而,这种环境也让一些大臣变得过于偏激,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哗众取宠,而非是否说话合理。这些言官对名臣如海瑞、杨涟、左光斗等人都不留情面,每个人都被他们“骂”过。
万历皇帝因其30年的怠政而被认为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他执政前10年曾展现出卓越的文治武功,但随后却陷入了“六不做”的状态,即不郊游、不祭祀神灵、不参与政治活动、不见客、高居深宫中批阅奏章,不与群臣讨论国事。这一转变很可能也是受到语言攻击所致。
当时,一位名为雒于仁的大理寺左评事上书《酒色财气四箴疏》,几乎是在指责万历皇帝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懒惰的一切罪状。这份奏折直接对万历进行了极端的人身攻击和诽谤。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革职为民,也显得太轻了。但此后的更多言官也纷纷效仿,没有得到任何处分。
由于这样的情况,万历皇帝选择沉默,对这些无端谩骂置之不理,他选择了躲避,并且采取了“六不做”的态度,让那些群狼式围攻和暴风雨式谩骂自然平息。而到了崇祯时期,当袁崇焕遭受同样的待遇,最终还遭凌迟处死,那些骂声依然未曾停止。
清军入关后,小王朝虽有几十万军队还有半壁江山,但那些仍旧继续着这场针对自己的“内讧”。最终,在这样一个充满争议和挑剔的地方,大明帝国走向了灭亡。孔子的话语:“苛政猛于虎也!”在这里,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这些言官的无端挑剔,就像猛虎一般威胁着整个国家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