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教科研网揭开水污染的面纱寻找微生物中的清洁英雄
他突破了国际上生物脱氮研究领域120余年无法逾越的难题,让自己的新技术推广应用于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等领域的污水治理工程。正是微生物催生了奇妙的反应,中华民族的祖先酿造了美酒琼浆,古埃及人做出了美味的面包。而他,则从中破解了水污染的治理密码。
9月3日,在2019年度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从贵州省委孙志刚手中接过了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从台下走上颁奖台,只有几米之遥,但他的科研之路,却整整走了20多年。
他就是周少奇,贵州科学院副院长。“跨界”科研让他灵光一闪。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晚年提及创新人才培养时,曾回忆起自己年少时既学理科又学绘画和音乐的经历,他认为艺术上的修养对他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开拓了他的科学创新思维。这就是“跨界”的妙处,对此周少奇深有体会。
作为理工男,他,从中学时代就对哲学、历史比较感兴趣。他横跨化工机械、工程力学、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工等专业,从未涉足过环境专业的一位博士后。在导师方汉平教授指导下,一边看教科书,一边做实验,不久就入门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大门。
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我国开始新一轮工业化进程时,他就注意到了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尤其是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让城市排放量迅速增加,但在相当长时间里,全國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0%左右,由氮磷超标引起的问题日益突出,而传统工艺同步脱氮除磷效率严重偏低,加以化学药剂容易造成新的问题。此刻,有没有可能另辟蹊径?这时候,“跨学科研究”让周少奇灵光一闪。他坚信,将之前所学应用到环境工程上,一定会找到一个突破口。
通过脱氮微生物,他率先在高氨气垃圾渗滤液里看到了神奇功效。但传统理论和教材并不能完全解释看到现象,即有微生物能以氨气为电子供体硝气为电子受体实现转变,这个现象被命名为“硝反硝”。这个无意间发现的是近20多年来风靡学术界的一个厌氧反响反应遗憾的是当时找不到相关参考文献导致未能发表论文。
经过1000多个日夜实验分析之后1998年周少奇提出具有跨时代意义理论——生物脱氮电子计量法。此后10年间不断研究摸索获得了一系列电子计量方程系统计量模型解决国际上120余年的难题,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基础。
由于他的研究太超前遇到的困难很多不过即便倒贴也没有退缩念头来自外界质疑声也没中断。主动找设计院企业合作把理论变成图纸由此衍生出新工艺实用技术被应用于全国20余省区实际工程中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2009荣获国家科技二等奖去年的何梁何利基金成为继宋宝安院士之后第二位贵州人。
对于创新的链条或称链式科技创新涵盖科学理论原则原料设备装备项目示范产业社会各环节许多可行性强而不易走出的成果转化最终实现实用性的关键点要打通“六化”才能最终实现实用性服务社会就要敢于离开书房实验室把论文写在地面2002至今一直关注西部地区60多年的农村处理与资源化技巧难题作为首席专家领衔提出方案获得2016国家重点计划支持取得重要突破为西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大地才是真正实验室 周少奇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在他看来,如果不能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就不能体现价值。“着眼于实际应用”,往往更具生命力像牛顿经典力学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质能公式,最终都实现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要服务社会,就要敢于离开书房实验室,把论文写在地面。大地才是真正的地板 laboratories.
2002至今一直关注西部地区60多年的农村处理与资源化技巧难题作为首席专家领衔提出方案获得2016国家重点计划支持取得重要突破,为西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