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粹庭豫剧之声河南豫剧铡许翠萍全场索文化的自然赞歌
樊粹庭,豫剧的栋梁,河南遂平县潘庄人。自幼在父亲的严格监督下接受书本教育,14岁考入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后转入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前身)的预科二年级。1929年毕业时,他因对京剧有着浓厚兴趣,被同学们称为“戏迷”。他曾拜贺桂福、云路卿这两位开封京剧名家为师学习戏曲艺术。在校期间,他担任学校国剧队队长,并参与演出《失·空·斩》、《捉放曹》等经典剧目。
求学生活中的戏剧活动深刻影响了樊粹庭对戏曲艺术的理解,为他日后的豫剧改革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他毕业后,在河南省民众师范任教,同时利用休息时间研究和改良地方戏曲种类。
1931年,他出任河南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这一职务使他有机会深入各地了解地方风土民情以及不同阶层人的生活状态,这些经验都成为他后来创作豫剧作品时宝贵的资料来源。
1935年,他在北京邀集陈素真、刘朝福、张子林等一批演员,将原来的开封永乐戏院改造成了豫声剧院,并开始进行现代化管理和艺术革新。他吸取京劇和話劇成功經驗,对戲班管理、場館設施和劇目排練進行改革,使得原本被視為粗俗藝術的豫劇獲得了一定的口碑,即便是知識分子也開始關注它。
为了提高表演水平和编排质量,樊粹庭请来了京劇武生贾荫堂教授武功,并不断吸纳有才华青年进入他的团体,不久就汇聚了一大批影响力的艺人。同时,他也意识到了豫剧的问题所在,如脚本不够精湛且存在许多落伍之处,因此决定亲自编写新的脚本,以此改变现状。
通过与西安易俗社的接触及学习,他们勇于革新的精神以及一些工作方法,加上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些思考,以及现代社会变化带来的启示,一系列新作品如《凌云志》、《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等逐渐见诸舞台。这几部作品以其思想内容、新颖独特的手法迅速获得观众欢迎并产生重要影响,使得整个开封地区甚至更远的地方,对于这种结合了当代新意与传统美感的现代化进程产生共鸣,从而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人气热潮。
随着抗战全面爆发,樊粹庭将原有的部分人员组织成狮吼剧团,以宣传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任务进行巡回演出。此外,在内乡县马山口成立了一个临时性的小组,在那里又创作出了《克敌荣归》,展现了民族复兴的情怀。在西安重组狮吼剧团后,由于主要演员陈素真的离开,加上其他成员离去,再次解散,但樊粹庭并未放弃,而是招收难童建立狮吼儿童话剧团,并聘请韩盛岫作为武术教师培养他们,这群孩子很快就在武技上的表现超越同龄人,其间还创作了一些文武并重的小品,如《鹤归楼》、《无敌楼》,引起了西安市民极大的好奇与赞赏。
1948年西安解放之后,樊粹庭继续致力于文学创作,其中包括一些反映战争年代人民艰苦奋斗生活的小说,还有一些关于妇女形象塑造的小说,如《杨满堂》、《水工郑国》的历史题材小说,以及一些革命主题的小说如《再生铁》,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时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对于女性形象塑造,也一直是他的关注点之一,无论是在悲愴还是喜悦的情境中,都能看到那些坚韧不拔、高尚正义的心灵女性形象,他们或杀敌雪耻,或侠肝义胆,或送夫从军,或心灵美好舍己救人,每个角色都承载着中国妇女独立自强与勇敢奋斗的情怀,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