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周贻白的戏曲史论探索
童年中遭遇父亲的离世,少年时期辍学的痛苦经历,让周贻白在流浪江湖期间,不仅在文明戏班、京剧班、马戏班里学习表演技艺,同时也刻苦攻读了丰富的文史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还积极参与文学创作,为湖南《自治新报》撰写小说和杂文。1927年,他加入了田汉主办的南国剧社,这一决定标志着他走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艺术道路。
随后,周贻白陆续担任过在福建泉州、厦门等地教授国文,并与阿英共同组建了新艺话剧团。他们不仅致力于话剧创作,还将作品搬上电影大屏幕,如《北地王》、《李香君》、《绿窗红泪》等知名影片。此外,他还在上海美专和复旦大学等高等学府讲授国文课程。
周贻白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其作品遍布戏曲、电影和文学领域。他撰写并演出了一系列京剧作品,如《朱仙镇》,并且为中国戏曲史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著作包括《中国戏剧史略》(1936)、《中国剧场史》(1936)、以及后来的更多研究成果,如《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遗著,1979)。
除了对艺术世界的深厚贡献之外,周贻白还是一位热衷于集邮爱好者的。他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收集邮票,并经过十年的努力,最终收集齐全了红印花加盖票中的“小壹圆”。他的藏品不仅包含了解放区及其他珍贵邮票,还有来自日本、苏联(1917—1960)、美国、英国、德国及其他国家的一些稀有的邮票。
总计,他拥有超过3万枚邮票,以百余个专题册子存放。这份宝贵的情感财富,是他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历史的一个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