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教科研网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赵德刚专注于国家需求的前沿科技研究
赵德刚,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研究员,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忙碌。他的专业领域是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是信息时代的基石。在这个前沿行业,他没有追求高产新材料,而是坚守传统材料——氮化镓,并深入研究,克服种种困难。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了国内第一支氮化镓基紫外激光器、大功率蓝光激光器。
他自称是一名国家培养出来的“土著科研人”,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是他的夙愿。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国家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方向,他就专注于那个方向。他说:“我对自己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做出能为国家服务、能为人民群众带来实际好处的事情。”
赵德刚发现中国在微电子行业相对落后,所以他选择了氮化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这也是因为世界上生产该类器件的原材料还未成熟。“这也是我选择氮化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的原因。”他说。
氮化镓是继硅、砷化镓之后的第三代半导体,其特点是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不仅可以用于蓝光发光二极管,还可以用于高端光电子器件如激光器。在激 光显示、激 光加工、激 光医疗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但由于缺乏匹配的衬底,长期困扰着世界各国学者。
通过深入研究缓冲层原理和材料结构性质分析,赵德刚提出了独特的MOCVD外延技术。2004年,他们成功地生长出高质量的氮化镓材料,在室温下其电子迁移率超过1000平方厘米/伏特·秒,这得到了国内外广泛认可。
赵德刚不仅解决了国际上面临的问题,而且还找到了碳杂质在p型氮化镓中的作用,并掌握了抑制碳杂质方法。他认为,“半导体研究应该立足国家需要,被国外牵着鼻子走不太容易形成自身特色产生国内需要的事业”。
解决问题能力源于实践,对待科学问题时,他总是在实践中寻找答案。他曾指导博士生进行量子阱实验遇到问题时,用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迅速找到解决方案。当问及取得成绩秘诀时,他只有一句话:“最重要的是实践。”
赵德剛承担了许多任务,但他始终保持看书习惯,因为理论学习不能放下,没有深厚理底,看问题很难透彻。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最大的本事是解决问题。而对于新型材料走向应用,还需更漫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