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之声安徽省的流传佳话
他的家乡曾经充满庐剧的歌声,他在那儿成长,耳濡目染。1958年,他凭借精湛的二胡技艺,被安徽省艺术学院录取,那里他学习了三年庐剧音乐,并学会了作曲。他自称对庐剧的了解和热爱远远超过黄梅戏,当时他与同学们相处时,只有他坚持不懈,而其他人逐渐放弃,但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决心为庐剧文化做出贡献。然而,在毕业之际,他准备展现自己的时候,学校却宣布取消了庐剧专业。当时学者何合浓被分配到了庐剧团,而徐代泉则被留校担任教师职务。尽管徐代泉感到困惑并认为应该将自己分配到庐剧团,但学校领导解释说:“我们要为庐剧培养人才。”然而,这份种子未能得到施肥、生长和收获。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直到1993年安徽艺术学院才重新招收一支庐剧班队伍,这段时间内徐代泉一直没有机会应用所学知识,最终决定转向黄梅戏学习。但是,黄梅戏与庐劇之间存在根本差异,为此掌握新领域的技能,徐代泉采取了一种笨拙但有效的手段——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他用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方式记住每一个音符,以至于最终成为教材中几乎所有黄梅戏教学曲目的作者。
这一过程既艰苦又令人难以忘怀。艰苦在于日复一日地投入,不断地探索;难度则在于作为音乐创作的人必须面对巨大的挑战:不断寻找灵感,每一次创作都可能耗费数周甚至数月才能完成。那时候,他的心思全神贯注,没有闲暇时间,即使是在睡觉或梦中,也无法摆脱那些旋律和节奏。而当作品完成后,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都会通过他的笔触流淌出来。当作品完工并由演员录制后,再次聆听那些唱段时,那种沉醉之情也无法言喻。
徐代泉回忆说,一生下来就有三个工作:教学、创作以及研究。在教学方面,不仅在本院教授,还担任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即便退休,也从未停止过工作。在创作上除了黄梅戏电视电影及舞台剧外,他还为60多部教学材料编写过音乐涉及多个地区如京调、泗州调等。此外,在研究领域中,他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副主编,并且主导编辑“泗州戲”、“安慶弹腔”两大篇章获得“编纂成果二等奖”。
提起关于安徽的地方性电视电影,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祝福》,其中就包括几十部由著名作曲家徐代泉打造的声音。这位65岁高龄的大师曾任教20余年的主任,现在虽然已经退休,但依然担任中国戲曲學院、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继续传承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