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宋时期公务员的租房生活中国被禁的社会现象
在遥远的唐宋时期,一位名叫杜甫的诗人因无法入睡,怀念着与李白共同经历的往昔。在那次相遇中,他们共同体会到了才华与不幸之间的深刻对比。杜甫曾写下:“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句话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他们和许多文人的共通命运。
科举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像是一条引导读书人朝圣之路。十年寒窗苦读,一朝考取,便能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但即使有着相同的梦想,如三十五岁的杜甫一样来到大都市长安,也并非易事。
长安城,在公元8世纪中叶,是一个繁华兴盛的大都市,当时的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不仅如此,它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每天都吸引着来自欧洲、中亚以及全国各地商人的云集。然而,这座城市却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和住房紧张。
政府官员、居民、商家以及僧侣等,都争夺有限的地皮,而皇帝身边的人物也不例外。在唐朝,有些宦官甚至因为没有自己的住所而受到敕令,每人额外增加衣粮半分。此外,即便是文学家白居易,他也在任职期间没有自己的房舍,他在《卜居》中表达了自己对寻找合适住所的心愿。
造成住房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达官贵人们住宅过于宽广,并且他们还会创建别墅。而且,上层社会流行将宅邸改为寺观,以此作为追求先帝或资福的手段。这导致了一种现象,那就是很多宫殿和宅邸被改造成寺庙,使得实际用于居住的地盘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