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统一之旅如何用智谋征服北周实现禅让大业
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当时北周仅仅成立了24年,静帝便禅让杨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军事贵族,武帝时期杨忠被封为随国公,此后杨坚继承父爵,并为上柱国。实际上杨坚在当上大丞相以后就有了篡权的计划,只是在等一个最佳的时机,直到静帝继位后,杨坚也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这才能逼静帝主动禅让。历史上那些肯放弃皇位的人,应该也没几位是出于真心。
有人问,谁是古来得天下最为容易的君王?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容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人觉得汉高祖刘邦四十多岁起兵,依靠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的帮助,最终取得了天下,是比较容易的一个;有人认为唐高祖李渊在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等人的帮助下进驻长安,成为了唐朝的开国之君,也是比较容易的一个。
那么,杨坚为什么那么轻易就夺得了宇文家的天下?其中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呢?
历史总认为大人物往往会有不同常人的地方。据《隋书》记载,杨坚“为人龙颔,有五柱入顶,为人神龙。”这正是一种吉祥征兆。一十五岁那年,他因父亲功绩而授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并封他为成纪县公;十六岁时,又迁升骠骑大将军,加开府。这份青春与荣耀,让主持朝政的大臣宇文泰赞叹不已:“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确实如此,在官场上的尊敬与私生活中的孝顺,都赢得了一方好评,使他成为众望所归。
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初期登基之际,以增强自身力量而招揽其他朝臣。此刻,他走到了宇文邕身边——他的女儿当了皇太子妃。而他们成了利益共同体,所以他以女儿的地位,在朝中地位不断攀升。
尽管有些人认为阳坚心怀不轨,而宇文邕却相信命运,将其视作无法撼动北周统治者。不过,当太子宇文赟继位后,他们之间关系更加紧密。他成了太子的母亲,而且成为国家丈家,被封列侯并任职于柱国、大司马。此外,由于对他的高度信任,每次外出都留给他处理国内事务,即管理整个国家。而这个权力日益扩张,使他的名声和影响力日益增长。
随着时间推移,无力驾驭局势的情况下的宇文赟病逝,大象二年(580年)五月,那个只有七岁的小太子即位,而作为辅佐新君的大丞相,则站上了北周最高层次的大位置。大定元年(581),由随国公变更称随王。他迫使七岁的小皇帝拱手交出了位置,并宣布自己正式登基称帝,同时改变“随”字改名“隋”。从这一点看,其身份非凡,以及运气顺畅,在整个过程中都是成功关键。但最根本的是综合能力使其能够称霸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