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长相背后的隋朝开国杨坚如何说服北周静帝禅让皇位
杨坚,隋朝开国皇帝,他如何说动北周静帝禅让?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高级将领,当时他被封为随国公,而杨坚继承了他的爵位,并且成为上柱国。但实际上,杨坚早就有篡权的野心,只等待着最佳时机。当北周静帝即位后,杨坚已经做好了准备,他利用各种手段和机会,最终迫使静帝主动禅让。
有人会问,历史中谁是最容易登基的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容易”是一个相对概念。在汉朝的时候,有人认为刘邦在四十多岁起兵,是比较容易的一个;而在唐朝的时候,有人认为李渊在儿子和其他人的帮助下,就能称王,也算是比较容易的一个。
那么,为什么杨坚能够轻易地夺取宇文家的天下呢?这其中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历史总是这样说的,大人物往往会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据《隋书》记载,杨坚“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这正是所谓的吉人天相。他从十五岁开始就得到了一系列高官厚禄,这都是因为他的父亲功绩。这使得他赢在起跑线上了。当他当官时,他恭敬勤勉,为子孝顺备至。很快,他赢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在朝中地位不断升高。
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宇文邕去世后,他太子宇文赟继位,而杨珍妮(女儿)成了皇后。身为国丈的杨坚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此外,由于宇文赟对他高度信任,每次外出都留给他来主持政务治理天下。这使得权势滔天、红发紫的人物——楷立站在了北周权力的制高点。
到了大象二年五月(580年),宇文赟病逝,那个只有七岁的小太子宇文阐继位。而此时的大丞相就是那名声显赫、威望极高的楷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大行台长老楷立。但由于小孩子无法驾驭局面,所以不久之后,在大定元年(581),由随国公变成随王,然后又改回原来的身份,即便如此也是为了完成一场巨大的政治变革:把位置拱手相让给那个曾经辅佐过新君并且一直掌控一切力量的人——楷立。他正式登基称帝,并把“随”改为“隋”。自此以后,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创建一个新的帝国,而不是简单地改变名字或进行一场无意义的地缘政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