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帝施政如同春风化雨元朝历史科技成就如星辰之光照耀着民众的生活
古代帝王,心怀治国之志,皆重视君民关系。他们自称“民之父母”,意在缩短与百姓的距离。儒家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载舟覆舟”等教诲,对他们影响深远。帝王既尊敬天命,又尊敬民心;既畏惧天谴,又畏惧民怒。当得以施展时,便要向民众示好。
明清朝帝王竞相倡导节俭,明太祖朱元璋最欣赏孔子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一语,以为是治国良策。他能实践这句话,是节俭典范。他常穿洗过多次的旧衣,马皇后还亲自缝补衣裳。明成祖朱棣的衬衣虽破,但仍继续穿着,有臣子赞其勤俭。不久,他坐在京城右顺门,当着大臣面,将露出的衬衣破旧袖子反复塞进去,一会儿又露出来。大臣见此,大加赞颂他不忘先皇后的教导。
明英宗教导大臣说:“我穿衣随便,即使穿布衣,也不会让人不认我这个天子。我在宫中,不摇扇子酷暑,不生火炉隆冬,是学了《尚书》《四书》,懂得了‘修身、齐家、敬天、勤民、用人’的为政之道,所以这么做。”清朝也有几个皇帝比明朝更会节俭。在雍正年间,每当他进膳时,都有官员奉命侍食,看他抓起桌上的饭粒和饼屑吃掉,还教育大臣要珍惜五谷,不可浪费。
道光帝常穿打补丁的衣服,全京城文武效仿,用旧衣服涨价。一条湖绉裤子的膝盖磨出洞口,被送内务府修补,要开价3000两银子。但道光嫌贵,将官员训斥了一番。光绪帝也穿补过的衣服,有一年冬天,他外面再罩一件马褂,被翁同龢问及原因答曰:寒冷,并非没有狐皮衣,只因他的狐皮衣破损已被送去修补。
虽然贵为帝王,却不近乎人的行为,如明成祖坐在京城右顺门将露出的衬衣破旧袖子反复塞入,或许有些作秀意味。而道光的一条裤子的维修费用高达3000两银子,与新买更划算。不过也有如明太祖和康熙那样,从大处着眼推行节约政策,比如种植桐油供宫中使用,而不是向百姓征收。此外,康熙裁减宫廷人员,大幅度减少开支,也是一种有效措施。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古代帝王通过接近人民,体察民情来施政,他们的心愿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获得幸福安宁。这正如那些历史上传唱千古的事迹一样,让我们学习于过去,为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