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灭亡的迷雾背后康熙皇帝为何公示财产
康熙皇帝揭开财产账簿,揭示清朝兴衰的经济命脉
在平定了吴三桂等“三藩之乱”之后,康熙深知治国不仅仅是用兵,更重要的是以德化和智略来赢得民心。因此,他推行“偃武修文”,广招博学之士,以期通过文人的影响力来巩固统治。同时,他还采用攻心策略,让官员们比较明朝与清朝的对比,以彰显清王朝的英明。
据查阅前明宫中的账本,每年需用的银子高达九十六万九千四百余两,而现在只需用三万多两;光禄寺每年的费用也从二十四万余两降至只有三万多两;冬天所用的木炭由一千二百八十万斤减少到一百多万斤。此外,后宫嫔妃的费用也大幅度节省。
这些数据让人们认识到前明时期奢侈浪费导致国家破产,而清代则以清廉为治,使得兆民归心。在此背景下,康熙再次强调节约开支,并且表示即便是南巡和修建避暑山庄这样的重大项目,也要注意经济效益。尽管如此,当时国家岁入虽然达到四千余万两,但收支仍然勉强相抵,没有什么剩余。这表明,即使在稳定的统治条件下,清政权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压力。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老百姓生活状况相比于明末有了显著改善,以及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被遏抑,这样的一种政治环境才可能使得人民接受并支持清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