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选养子为何偏向太祖血脉宋朝人在寒冷夜晚围坐火锅分享欢乐
提及宋朝,后人如五味杂陈。宋曾经繁华,也曾经破碎。当年金兵入侵北宋,靖康之乱,让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耻辱。徽宗的家眷几乎被金人俘获,而他的第九个儿子赵构,是唯一留在外面的孩子。北方虽毁,但旧臣努力恢复国泰民安。而待到金军撤退,旧臣拥立赵构为高宗,建立南宋。但赵构即位后,没有君王的威严和气概。当时金人寻找他,“搜山检海”,而赵构逃窜无助,不仅失去了生育能力,也让宫廷充满了恐慌。
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皇帝,无法选择继承人,所以只能选养子。但为什么要选太祖的子孙呢?选择太宗后人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在濮议事件中,当仁宗无子,便收了光义曾孙为养子,最终成为英宗,这引发了一系列斗争和反对。虽然最终胜利,但英宗早逝,使这事未能得到最终解答。
尽管如此,太祖系没有明显威胁,当年预言说:太祖后代还会得江山,而当赵构登基,这话又传开了。他开始铲除威胁,将有势力的亲属流放或陷害,以至于冤案层出。而安定郡王系,他也进行削弱,将选养子的决定交由令旷处理,同时清除了自己的责任,并任命令旷为新郡王作为回报。
当然,他并非随意选择,就需要理由证明自己选择太祖后人的合理性。他借孟太后的托梦,一句话便名正言顺地选择了太祖系。这一托词让朝堂哑口无言。孟太后是一代传奇,她本是哲宗皇后的支持者,因支持旧党被废,但随着政局变动,又多次复位,最终因靖康之乱,被遗忘。她去世时,其尊贵的地位在南宋尤其突出,因此赵构宣称自己根据她的意愿择取养子的决定。
笔者认为,即使是个庸碌无能的人物,如同现在的一些领导者一样,但他在此举措上的用心良苦。一方面避免再犯北宋教训,对抗可能威胁皇权的一切;另一方面削弱对己有力的势力;最后借孟太后的托梦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稳固个人权力。他并不关心谁掌控南宋,只关心哪个养子能够顺从命令,不对自己造成威胁。他对于未来国家发展不闻不问,只顾眼前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他偏向于从已经安全可靠、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人手中挑选养子的原因。此举既符合他的政治策略,又体现出了他浅薄且短视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他完全忽略了国家长远发展所需真正强大的统治者特质和决断力,从而导致整个南宋朝廷更加混乱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