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逃离科研就像从污染的水中寻找克星发现了更清澈的未来
我为什么逃离科研:从微生物到污水治理的奇妙旅程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周少奇发现了微生物催生的反应,这个发现改变了他的一生,也让他成为了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英雄。他的新技术不仅推广到了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等领域,还解决了国际上生物脱氮研究120余年的难题。
周少奇是一位跨学科背景的科学家,他曾经是化工机械、工程力学、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工等多个专业的学生。这份丰富的知识储备为他后来的环境工程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后期间,尽管没有直接涉足环境专业,但他通过阅读教材并进行实验迅速入门,并最终在环境污染与治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早在80年代,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速度也步入高潮,而这导致城市排放量激增,使得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50%左右,其中氮磷超标问题日益严重。传统脱氮除磷工艺效率低下,往往需要化学药剂辅助,但这反而引起新的问题——水体再次被污染。面对这一挑战,有没有可能找到另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正是这种困境促使周少奇开始探索微生物中的“克星”。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摸索,周少奇提出了一个名为“硝反硝”反应,这一理论颠覆了当时人们对厌氧氨氧化反应理解。他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电子计量模型,为全球范围内120余年未解之谜提供了解决方案。
然而,在将理论转变为实际应用中,周少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主动寻求与设计院和企业合作,将理论转换成了图纸,从而推出了许多新型工艺和实用技术。这些技术被应用于全国20多个省区,并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环保效果。他的项目甚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对于周少奇来说,“大地才是真正的实验室”。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他认为,最有价值的是那些能够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来自于现实世界,比如农村地区60多年的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难题。
2012年6月,当他成为贵州“成龙配套”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时,他带领团队提出创新方案,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支持。在贵州,“大生态”行动中,他不断打赢关键仗,如威宁草海之役,一直到现在,那里的碧波荡漾令人赞叹。
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在市政还是农村,都有着同样的目标——通过科学手段,让每一片土地都变得更加绿色、更美丽。而这种追求,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触发:如何才能确保我们的生活方式既可持续又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答案似乎很简单——利用自然界给予我们的工具,比如微生物。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清洁空气、新鲜饮用水以及保持土壤健康,就像古埃及人使用它们造出美味面包一样。但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勇敢地走出书房走向大地,用科学去回答人类最基本的问题:如何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保护地球免受进一步损害?
正是在这样的思考里,我决定逃离科研,因为我相信,只有当我们将科学应用到现实世界中去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改变世界。我选择离开,因为我想把我的时间投入到那些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地方,我想让自己的工作成为那片绿色的见证者,而不是只停留在纸上的梦想者。我选择逃离,因为我知道,只有一种力量比任何其他都强大,那就是结合起来的手臂们,以及愿意冒险探索未知的人们。当所有这些力量汇聚起来时,即便是最大的障碍也不过如此,它们只能阻挡不了人类前行的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