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揭秘古人为何不轻易伪造圣旨
江山社稷以百姓为根本,天子为其生命之舵手。传达圣旨的过程中,君主与臣民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被形象地称作“君舟民水”。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确保命令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下去,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周朝开始,一种名为诏令的文书形式便出现了。在那个时代,不仅是君主有权使用诏令,群臣也能发放这种指令。不过这些诏书更多的是用于劝告和勉励,而并未完全体现出后来的圣旨所具有的权威性。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并自封为皇帝之后,诏令才逐渐演变成了皇帝专用的圣旨。随着时间的推移,“圣旨”这一概念变得更加复杂,它不仅包含了皇室内事,还包括国家大事、灾难和庆典等重大事件。这意味着拟定圣旨的人员及其机构都有不同的功能,其中,“圣旨”成为了诏书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一种专门用来传达命令的手段。
由于它代表了皇室的威严,因此接收到“见聖”的人就像是亲眼见到了皇帝本人一样。而这份文书不仅反映了皇帝的心意,而且决定了接受者命运的大局。既然如此,我们自然会好奇:在古代没有完善防伪措施的情况下,为何大家不会造假几份?
实际上,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没有太多人敢轻易伪造:
第一点,是因为长度和布料问题。一张真正的圣旨通常非常长,有时甚至达到两米以上或四米,这使得展开需要几个人参与。而这些高质量的地绢往往来源于进贡,不是普通百姓可以购买到的,更别提制作出这样的巨幅作品来冒充真实性的了。
第二点,是因为审核流程非常严格,从制造到宣读,每一步都经过18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签字盖章负责人。一旦发现错误,那些责任人的脑袋都不安全,因为这是欺君之罪,可导致抄家连累家族。
第三点,则是在防伪技术方面古代同样精湛。在唐朝时期,便通过暗记手法进行防伪;明朝时则是将“奉天”作为隐蔽标识之一,因为这个词汇由当时刺绣技艺最先进的人士勾勒而成。此外,即使是相同内容的小变化,如祥云图案位置不同,都能让每张圣旗独一无二,使仿制极其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