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没事皇帝的圣旨在民间最后还得等着小卒签字
历数中国古代皇帝,宋朝皇帝也许是活得最为艰辛的,有这样一件事能略作说明:在那繁复的宫廷生活中,金银珠宝与衣食住行不再足以满足那些贪婪之心,而是需要更多更高层次的权力和尊贵。因为很久没有涨俸禄,这位花钱大手大脚、生计日益艰难的妃子月俸不足以支撑日常开销,于是她想到了一个主意:让皇上开口,就像往常那样轻松随意地颁布圣旨,让她的月俸得到提高。
然而,那位妃子的信念却在这时受到了挑战:“您是皇上,金口玉言,您说了不算?”但当她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她不得不承认:“原来连皇上也有不能随心所欲的时候。”
宋朝的圣旨并不像人们通常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们需要经过严格的一系列程序才能真正生效。这包括宰相、副宰相、中书舍人、给事中,以及接受圣旨的人员等等,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角色和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少任何一个人或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意味着整个圣旨流产,即使这是一道直接来自于皇帝的心愿。
面对这样的困境,有时候即便是最高权威,也无法如愿以偿。比如,当中书舍人拒绝草拟诏书时,该如何处理?答案是否定,即便有其他官员可以代为拟旨,但他们同样拥有“封还词头”的权利,所以,一道不符合规矩的圣旨可能会被无情地否决。
门下省负责审核录黄工作人员——给事中的职责也不容忽视,他同样享有驳回圣旨的权利。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网络,每一步都必须谨慎小心,以免触犯法律规定而遭到制裁。
因此,在宋朝,一道有效率制定的圣旨除了携带着皇帝宝玺外,还要伴随着一串漫长而正式的手续签名,这些签名既代表着权力,也承担起后果,对每个参与者来说都是沉重又重要的一份责任。而那些电视剧里,只需口授即可完成的一幕,在宋朝则绝非现实存在,因为在这里,没有谁能够擅自决定命运,无论他身穿何种华丽服饰,或坐镇何处高阁。正是在这样的制度限制下,从两宋300余年来,没有出现过哪怕是一个试图篡改这种严格体系的小小玩弄者的君主。如果他们知道清朝那样的自由度,他们必将赞叹不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