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张岱犹如明末大将范浩民在文学战场上的佼佼者
在我心中,史景迁的新作《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是一本难得的佳品。它不仅提供了关于明末清初时期两位杰出的散文家的深入探究,其中包括李渔和张岱,这两位作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率真之气,在文学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最早对张岱产生兴趣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我第一次阅读他的《陶庵梦忆》中的〈瘦马〉一节时,我被深深打动,从此对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张岱出身显赫,他曾经享受着富家子弟的奢侈生活,但到了48岁,他已经开始领悟到“国破家亡”的悲惨命运。他在四处逃避,最后选择隐居山间,过起了一种简朴而艰苦的生活。他的《陶庵梦忆》记录了他往昔浮华生活的情景,以一种既真实又趣味横生的方式展现给读者。在这部作品中,他提出了自己对于生命价值和人生哲学的一系列思考,这些思考让人感慨万千。
在书中的某一章节里,史景迁这样描述张岱当年的住所:高大的梧桐树、三丈高;繁复如云的小青苔;西边墙壁稍微空旷,只有腊梅填补空隙。但是,有绿天蓝天,那里的暑气却很少能够触及。后面的墙壁比前面还要高,上方悬挂着几根竿子,每一次轻风都带来潇潇洒洒的声音。当阳光透过窗户射进室内,看起来就像是玻璃云母一样晶莹剔透,让坐在那里的每一个人仿佛进入了一片清凉世界。此外,“图书四壁”、“连床充栋”,以及“鼎彝尊蹴,不移而具。”这样的场景,与他后来的隐居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就像隔世的事情一样。
近年来,在书店,我偶然发现了史景迁最新出版的中文版书籍——《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温洽溢译)。看到这本书,我忍不住大喜,因为我一直喜欢史景迁先生写历史、讲故事的手法。他将我的“张迷”重新塑造,使我不得不读下去。
果然,不看史氏著作之前,我先翻阅完《陶庵梦忆》,体会其中更多。这本新作描绘了整个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变革,以及内心转折,同时也探讨了通过回忆和晚年的修撰,为自己确立存在意义这一主题。史氏引用的资料,没有任何特殊技巧,却能将它们串联起来,对于人物进行解剖,其手法无疑是不凡。
在写作风格上,史氏依旧使用散文或小说笔法,将大量历史资料以生动活泼的情感表达出来,如第一章即劈首说:“‘无虚日’……便寓、便交际、便淫冶。”身处繁华世界,却并不放在心上。这段文字来自于《陶庵梦忆》的第四卷第二篇,是张岱描绘南京秦淮河畔端午节情形。此等镜头推拉,与作者内心所思所感相结合,在传统正规历史著作中找不到类似的表现,而这种野路子的叙述方式,让人印象深刻。我自从读过《王氏之死》之后,就对此人的作品充满好奇,现在再次见到关于张岱的话题,更是让我沉醉多晚,最终看完这部巨著。在序言中,作者说:“他决意尽力挽回那些记载过去的事物。”我想,如果没有先前的阅读体验,再次翻阅这些文字,也许会有不同的感觉。不过,无论如何,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大师级作品,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完整的人物画像,并且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已逝去时代的情愫与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