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皇帝们除了开国之祖和最后一位君主外为何大多数都默默无闻仿佛他们的存在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缕轻烟随
元朝的君主,除了开创者忽必烈和末代统治者妥懽帖睦尔外,其余的大多数皇帝默默无闻。究其原因,在于这段历史仅仅跨越了百年,介乎两宋与明朝之间,而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常寿命更长。从1279年的统一到1368年的退守大漠,短暂的99年间,有五位皇帝共享了权力,其中忽必烈和妥懽帖睦尔占据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
中间九位皇帝总计在位不足四十年,每位平均约四年左右,这说明皇位更迭频繁。第一个遇害的元朝君主是英宗,他在1323年的南宫之变中被铁失刺杀后不幸身亡。随后的泰定帝孙铁木尔继承了帝位,但内乱不断,各方势力争夺权力,使得每个新君都像“走马观花”般迅速登场又离去。
武宗的旧臣燕铁木儿和河南行省丞相伯颜都不愿真金一系掌握政权,因此分别迎立周王世子图帖睦尔为文宗,并派人迎回泰定帝阿速吉吧,为顺帝。但图帖睦尔先于1328年称帝,是为文宗,而顺帝则被杀害。此时兄弟双方并立,最终文宗毒死明宗。在这短暂的一百年里,大量内乱削弱了元朝的力量,只有极少数几任皇帝留下痕迹。
当忽必烈去世时,由于他唯一合法太子的真金早已故去,所以对继承问题产生了一系列争斗,最终成宗铁穆耳以亲生父子关系获得支持而成为新的领导人。而他的继承人的武宗则违背曾经做出的兄终弟及协议,将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立为太子,从而引发更多纷争。这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元朝内部充满动荡,不断出现新的君主,如英宗、天顺帝、明宗以及宁、惠两祖等,他们都在短暂且混乱的情况下执掌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