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不杀汤和明朝之所以有骨气揭秘人物背后的故事
朱元璋即位后大杀功臣,几乎所有与他共勋的旧臣都被他斩尽杀绝,只有信国公汤和幸免于难。汤和之所以能逃过一劫,与其机警自律、急流勇退以及不争功、迎合皇帝心思有关。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君主对待功臣往往如同伴君如伴虎。在明代尤为严苛,朱元璋更是铁了心要杀尽所有曾经帮助自己夺取天下的老朋友。他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炆,都被认为性格偏软,不足以保证江山稳固,因此在自己之前,他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消除,以防止再出现陈桥兵变这样的政变。
然而,汤和并非完全处于必杀之列。他早年与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还老一些。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一直得到朱元璋认可。此外,他不争功,对待不公待遇持平常心,从不发牢骚或怨天尤人,而是继续忠诚地伺候皇上,并及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最终得到了宽恕并进封为信国公。
汤和识相知趣,以迎合皇帝的心思来自保。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受到监视,因此整天吃酒下棋游山玩水,不结交地方官或乡绅,不谈国家大事,让人以为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这让朱元璋放心,让他成为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之一,其死后追封为东瓯王,是明初少有的例证。
总之,汤和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他的机智、谨慎以及对权力的正确理解,使得他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