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七朝古都与军事遗迹的融合之地
安阳:中国七大古都与军事遗迹的融合之地
安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甲骨文”的发源地和“周易”的诞生地。早在25000年前,先民就在此生活,其文化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远古时期的颛顼、帝喾二帝先后在帝丘和亳建都,并葬于此。
唐尧、虞舜时代,安阳一带属冀州。商王盘庚自奄迁都殷(今安阳市区小屯),传八代十二王至周灭商共建都254年。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属魏、后属赵。秦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其中邯郸郡和河内郡部分地区属于安阳。
西汉时,属河内郡和冀州魏郡。在东汉时期,曹操割河内、东郡益魏,在此练兵习武,与当时的一批文人创造了有名的“建安文化”。晋朝仍置魏郡,在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形成“五胡十六国”局面中,不断有各个政权在邺城建都。
南北朝时期,大量政权更替,最终北齐改国号为北齐,以邺为都。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相州”名称始终伴随着这片土地。在隋唐初年间,这里的行政级别不断变化,但作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从未动摇。
宋元金明清期间,“彰德府”、“彰德路”、“彰德总管府”的名称轮流出现,每次变更均标志着新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而这一切,都留下了丰富而复杂的地理政治结构,为今天研究这片区域提供了宝贵资料。此外,该地区还曾经是京汉铁路线上的一站,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