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刚探究旦角之谜社会中的男演员为什么扮女角色
我父亲是一位在梨园界工作的行政人员,他的职业让我的童年充满了京剧的色彩。早年,我曾经向新艳秋老师学习京剧,但那段时间中断了我的学习生涯。直到2004年,我重新开始学习程派,并有幸拜钟荣这位名家为师,同时也跟随陈吟秋老师学艺,还得到了戏曲教育家李砚萍老师的大力指导。在此期间,我演出了多部折子戏,如《窦娥冤》、《荒山泪·夜织》、《红拂传》、《梅妃》和《武家坡》等。
此外,我还参与策划、监制了多部话剧和京剧,如《西厢记》、《长陂坡·汉律口》以及《锁麟囊》,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我的艺术经验,也让我对京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除了舞台上的活跃,我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认可。我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其中包括《到三更真个是月明人静——随钟荣老师习演〈荒山泪〉有感》、《超级程迷——走近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蔷华》等。此外,在2009年的某一天,我将一篇关于新艳秋先生的回忆录发表在江苏的一份报纸上。这次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江苏的一些媒体报道了我,还专访过我两次,一篇是“习得绝佳技,做个槛内人”,另一篇是“粉墨真爱——解读程派名票彭林刚”。
2011年12月11日,《扬子晚报》的B14版全版报道了一则题为“男旦彭林刚拒绝‘伪娘’”的话题,这让我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了更加清晰的地位。而在2013年的1月22日,《江南时报》的B07版全版刊登了一篇讲述三代追梦人的故事,提及新艳秋、陈吟秋和我自己的事迹。
作为一个专业的人物,即使是在不同的场合与媒体交流,也能展现出专业精神。例如,在2006年12月23日,当参加“江苏京剧周——程派专场”时,我以高超的技艺诠释了一幕《荒山泪·夜织》,赢得观众们赞赏。在2007年的2月3日,我应邀参加江苏电台节目的现场直播,与其他知名艺术家共同分享我们的见闻和心路历程。此后,在2008年的10月4至5日期间,又在山东潍坊举办了一场六省 京剧名家的联合演出,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节目。
除此之外,有几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10月12日,我参加了一档电视节目,“梨园茶座”的开播十周年庆典;同一年又于1月10日参与南京进行一次迎春文化活动;而2011年10月5号,则是我代表全国高校京剧委员会参与的一个重要活动,那里我们纪念并庆祝 京剧申遗成功一周年。而对于个人来说,最难忘的是2013年的1 月20号,当时举行了一场纪念陈吟秋老先生百岁寿辰,并同时公布他的弟子中最优秀者,而这份荣誉被授予于我本人。当天,我们还有一场盛大的拜师仪式,大家齐聚一堂,以缅怀过去、展望未来来结束这一美妙而庄重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