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何以看重沮授探秘中国历史野史趣闻中的自然恩情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字阿瞒,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200年春天,沮授作为俘虏被曹操收留时,对他说:“我若早得先生,不劳您出征,我定能一举平定天下。”沮授听后却冷漠地回答:“如果你真的看重我,就应该立刻杀了我。”
这个被看重的俘虏正是袁绍的大谋士沮授。沮授自幼有远大的志向和敏锐的谋略。
191年,当袁绍占据冀州时,沮授投奔他,并帮助袁绍并吞青州、并州和幽州,从而统一河北地区。袁绍因此晋封他为监军和奋威将军。
然而,当沮授提出了迎接汉献帝,以名义讨伐不臣者的策略时,袁绍犹豫不决,最终没有采纳。195年的那场乱世之中,又一次提出相同策略,但还是遭到了 袁绍拒绝。
195年的战乱中,大量百姓流离失所,而汉献帝也随着他的追随者们逃至河东一带。当这位皇帝再次遇到危险时,那个提议迎接皇帝以此讨伐反叛势力的计划又一次浮现出来。但由于那些对策的人认为,如果他们奉命行事而被拒绝,他们将会背上抗旨不遵的大罪名,因此,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实施。
在紧接着的一年的岁月里,当曹操迎接汉献帝至许都,并开始了一场“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战役时,只剩下遗憾与懊悔。那时候,在南征北战中的漫长岁月里,每当新战役、新计画开始的时候,无数次建议从身边消失,却总是无法得到响应。在这些错过机会之后的事实证明,都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而那些未曾采纳的声音,则显得格外沉痛。
在继承问题上,有着四世三公家族背景的袁绍偏好第三子,所以决定废长立幼,将长子袭任青州都督,其次子管理幽州,而自己则手握冀州。这一步骤激发了沮述极力反对,因为他清楚地看到这样做必然导致兄弟间爆发内斗。而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主见,让这一系列事件成为一个预言:官渡之战结束后,不仅兄弟间纷争不断,即使同盟关系也不免变得剑拔弩张,最终甚至演变成自相残杀的情况发生了。而那个忠诚于他的名字——“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无数人的笑谈,同时也是深刻的历史教训之一。
通过以上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中,那些坚持理想信念的人们往往是在逆境中寻求突破点;同时,也有人因不能容忍别人的意见而走向失败。对于这样的悲剧,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呢?欢迎继续探讨这段复杂且充满智慧的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