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唐朝当小姐古人为何不敢伪造圣旨
江山社稷以百姓为根本,天子为其生命之舵手。如何将旨意传达给臣民,便成了一道难题。诏书的雏形在周朝萌芽,最初并非只有君主可以使用,而是群臣也能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意见。不过,这些诏书更多的是作为劝告和训诫,尚未完全具备圣旨的权威性。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自封皇帝,并将诏令专属于自己,从此“圣旨”这一概念开始逐渐形成。
圣旨不仅是皇帝传达命令的手段,更是展示其态度和思想的一面,同时决定着接受圣旔的人命运。那么,在古代为什么没有人敢伪造圣旔呢?首先,圣旔的长度及其布料都是极其考究的。一道真正的圣旔往往有两米长,有时甚至达到四米,而展开它则需要几个人协力。这使得普通百姓即便想伪造,也只能制作出小型版本,最多不过是一张抹布毯子大小,这自然不足以欺骗任何人。
其次,制造和宣读一个正式的圣旔涉及18个严格的工序,每个环节都由不同的官员签字盖章。一旦出现错误,不仅这些官员会遭受惩罚,还可能连累整个家族。因此,即便想要冒险伪造,也需承担巨大的风险。
最后,是因为古代也有非常高明的手法进行防伪。在唐朝时期,“门下”负责暗记;而到了明朝,则常见于“奉天”的特殊写法,因为这通常由当时技术最精湛的人刺绣完成。而且,“奉”字位置会随祥云变化,使每份聖誥都不尽相同,即使想要仿制也是极其困难。此外,一些特定的符号、图案或文字排列也用于防止篡改,因此即使在今天看来,其防伪措施也是相当先进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