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末日煤山殉节王承恩与陪同皇帝的悲剧故事中国朝代一览表图片背后的忠诚与荣耀对比展示
李自成将北京的皇城紧锁成了一座巨大的铁笼,眼前,大明朝廷即将气绝。最悲凉的是,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登上宫殿,想与大臣们商讨破敌之策;却发现金殿之上竟无一名大臣可寻。皇帝顿时陷入了极度绝望中。于是,他急忙奔向后宫,将全家老少杀得干干净净。随后,他独自一人来到皇城后的煤山,欲一并了结。
不必问,崇祯皇帝手足无措,心怀绝望。在身边的大臣们纷纷逃离的情况下,他更是感到难以忍受。而在外的李自成也因此愤怒,而那些政敌则不会坐视不管。《明史》记载,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只想西天”,他深深地感慨说:“朕冷淡藐躬,上干天谴,我等皆因误朕而死。我死,无面目见祖宗,再去冠冕,以发覆面。”尽管如此,在临终前,他还责怪着那些群臣,为自己被彻底误导而生气,即使如此,也只能死得其所。
万事皆有变数,没有人能预料日暮途穷的崇祯皇帝会在最绝望的时候遇到一个忠诚的“铁哥们儿”。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王承恩,是位服侍他身边的老太监。他始终对待这位主子忠心耿耿,对于当时走投无路的情况尤为坚定和勇敢。
《明史》记载,王承恩曾经担任过“司礼秉笔太监”。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崇祯命他负责京营防御。那时候,大明朝已然走向末路,而京城内外,只剩下几近消失的守军士兵。但王承恩仍旧亲自动手发炮,与敌人作斗争,并且非常勇敢地保护着京城直至最后退缩在宫中等待毙命。不过,最让他担忧的是四面楚歌中的那位被抛弃的陛下。
就在王承恩护佑下的环境里,那个满腹感慨、感触生死离别、折磨身边人的真实本性,以及最终得到他的护佑者竟是一位老实巴交的贴身太监,这一切都让人惊讶不已。最后,当崇祯吊死于古树之上时,王承恩也跟随着自己的利器(类似原始工具),站在脚下默默地安静了下来。
之后,一些入关的人马沾上了好处,他们首先赶走了李自成,然后又统治着原来的明朝宫殿。这帮清朝的人物很是宽容地对待那个已经死亡的崇祯皇帝,同时也颂扬那位贴身太监——王承恩。这位贴身太监能够长眠于陛下的旁边,不免令他感到满足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