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灭亡时有多惨袁崇焕原来是个阉党余孽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低语着一段悲凉的故事
阎崇年对袁崇焕的评价颇高,将他塑造为正义、正气的化身:“袁崇焕的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1] “我认为: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者。他的仁与智令人赞叹;勇与廉令人敬佩。这种爱国精神,与他的浩然正气紧密相连。袁崇焕留给后人的思想熠熠永辉,薪火永传的精髓,是‘正气’,就是‘浩然正气’……通俗地说,“浩然正气”就是刚直、合乎道义、充满天地、超越时空之气。”[2] “袁崇焕的一生是一场悲剧。从哲学角度来看,生死是一个大关节,也是一个大境界。岳飞如此,文天祥如此,于谦如此,袁崇焕也如此。他的一生唤起了万千人奋起,为国家尽力而为,一往无前,如鲁迅所说,这就是“中国脊梁”。[3] “然而,无论其成就多么显赫,其实存在着历史上的局限性和社会矛盾,即使有失误,但这并不改变他作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爱国英雄的地位,他将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中。”[4]
然而,在史料中,我们发现 袁崇焕与阉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缔的情感纽带——他不仅参与魏忠贤等奸臣的心腹谋略,还被指控认魏忠贡为干父,并受其指使操办给后金努尔哈赤吊孝事宜...试问在这样复杂的情感关系下,如何能够称得上集“浩然正气”于一身?为了解开这些疑团,我们需要回顾那段宁锦战役后的天启帝赐予他辞职的大典。在那份旨意中清楚地表明了:“得旨: 袁崇焕谈款一节,所误不小,朕不加谴责,尚著叙赉分明,念久在危疆姑使相准耳.” [6]
同时我们还需注意霍维华这个名字,他并非一个普通人物,而是魏忠贤手下的重要人物之一。在当时查办阉党案件时,被列入罪犯名单之一:“虽未祀颂阴行赞道削籍者二十人:张訥、徐大化、杨维垣、霍维华…”. [8]
更有趣的是,在《明史》记载中的这一段文字里提到了霍维华,让荫于袁崇焕,这个细节被许多人忽视但却透露出了深层次的问题:如果说霍维华让荫于袁,则这难道不是一种同情或支持吗?而不是像一般理解那样是陷害。
总结来说,就如同《临行诗》中的话:“浩氣還太虛丹心照萬古。”时代呼唤着这样的豪迈形象,而人们通过探索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先賢英豪,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这一切似乎都围绚着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平衡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