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止步于1644年揭秘历史的沉默之谜
明朝那些事儿何以止步于1644年:揭秘历史沉默之谜
《明朝那些事儿》因其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特点,深受读者喜爱。然而,这本书却在1644年戛然而止,没有涉及南明这一重要时期。这一问题的答案在当年的作者明月身上,但他并未给出解释。因此,我们尝试从多个角度客观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明朝那些事儿》的确名为“明朝”,而且它讲述的是从1368年到1644年的故事,因此自然会以这年的结束作为终点。此外,南明政权虽然是继承了明朝的一部分,但其时间短暂且内乱四起,不稳定性很高。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身亡,此刻标志着全国性的统治已经结束。
虽然很多人情感上认为南 明也是属于清算历史的一部分,但客观来看,在历史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从公元1659年永历帝逃往缅甸开始,南 明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国家,而是在不断衰落和分裂中走向消亡。
考虑到这些情况,如果作者想要延伸写作至1659年或1662年的永历帝被杀死,这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任务,因为此时段内充满了内斗和混乱。此外,如果要继续写下去,还需要涉及清朝顺治和康熙两代的史实,这将使整个叙述变得更加复杂。而对于当初著书的人来说,即便是全职作家,也难免会感到时间成本上的巨大压力。
最后,由于作者在撰写期间即有所心累,并非为了写作而写,所以最终没有选择延续至更晚些时候的历史事件,而是选择了停止。在他的后记中,他表达了自己对此类事情随意态度:“始终觉得写这玩意儿,是个小得没法再小的事。” 这种态度也反映出了他对待创作工作的心态与方式,对于一个既有完成感又有满足感的小作品来说,就像宋安之所说,“累得慌”,并不想过度追求更多细节,以维持作品整体的情绪流畅性和读者的兴趣。
总结来说,《明朝那些事儿》因为自身设定的范围以及内容安排,以及作者个人习惯和创作理念,最终决定只讲到1644年。这样的决策既符合原有的叙述框架,又能保持文章整体质量,使得读者能够获得一个相对精准、简洁且富有吸引力的故事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