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员高薪历代罕有 为何仍未能养廉
北宋官员俸禄之优厚,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数一数二的。据《宋史middot;职官志》的记载,宰相、枢密使一级的,每月俸钱三百千(即三百贯),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州县官员,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
宋真宗时外任官员不得携带家属,而家属的赡养费则由官府财政供应,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此外,还有ldquo;公用钱rdquo;(即招待费),如节度使兼使相公用钱可高达二万贯,而且上不封顶,ldquo;用尽续给,不限年月rdquo;。公用钱之外,又有ldquo;职田rdquo;。诸路职官,各有职田,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直至边远的小县,尚有七顷。且ldquo;外官占田,多逾往制rdquo;,由佃户租种,官员坐享其成。
北宋实行官员高俸制,目的在于养廉。这在北宋皇帝及其有作为大臣们的心目中是十分明确的。正如宋太宗所说:ldquo;廪禄之制,宜从优异,庶几丰泰,责之廉隅。rdquo;(《宋史middot;职官志十一》)因此,北宋从宋太祖至徽宗,都曾为百官养廉而不断增俸。
北宋少数官员也曾提出高俸养廉问题。如范仲淹在ldquo;庆历新政rdquo;施政纲领中就提出:ldquo;养贤之方,必先厚禄,禄厚然后可以责廉隅rdquo;,ldquo;使其衣食得足,hellip;hellip;然后可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有不法者,可废可诛。rdquo;(《范文正公集middot;答手诏条陈十事》)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期间,不仅增了官俸,而且发了ldquo;吏禄rdquo;。官与吏习惯上通称官吏,但在宋代,官与吏职能尊卑有严格区别。官由朝廷除授,籍在仕版,考核升迁管理之权在朝廷,且按朝廷规定的禄格领取俸禄;吏则或出于召募,或应于差役,是各级官府及其下属部门的各类办事、管理人员,无俸禄,靠克扣、受贿和侵渔百姓为生。《宋史》对恶吏、赃吏,尤其是狱吏、仓吏、府吏等贪赃掊克乃至致死人命等恶行多有揭露。
如熙宁三年八月,神宗发现仓吏侵克欺盗军粮严重,因而下令创立ldquo;仓法rdquo;,或称ldquo;重禄法rdquo;,本着ldquo;增禄不厚,不可责其廉谨rdquo;的指导思想,首先给仓吏以厚禄,岁额一万八千九百贯。但同时又立法对赃贿者施以重罚:给禄之后,如再侵克受贿,ldquo;计赃钱不满一百徒一年,每一百钱加一等;一千流二千里,每一千加一等,罪止流三千里。hellip;hellip;徒罪皆配五百里外牢城,流罪皆配千里外,满十千即受赃为首者配沙门岛。rdquo;(详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4,熙宁三年八月癸未)
此后,ldquo;仓法rdquo;逐步推及内外吏,至熙宁六年正月,吏禄总额已达十七万一千五百余贯。王安石曾向神宗表白:ldquo;吏胥禄廪薄,势不得不求于民,非重法莫禁,以薄廪申重法,则法有时而屈。今取于民鲜,而吏知自重,此臣等推行之本意也。rdquo;(《宋史纪事本末middot;王安石变法》)
ldquo;本意rdquo;如此善良,而实施的效果自然是使官吏们的腰包不断鼓起来,但就ldquo;廉隅rdquo;而言,却不似决策者主观想象的那样乐观。ldquo;仓法rdquo;刚刚实施时,吏畏重法,且有厚禄,贪赃恶迹稍有收敛。《续资治通鉴长编》在记载上述ldquo;仓法rdquo;的那段文字之后,有一条小注说:ldquo;由是岁减运粮卒坐法者五百余人,奸盗以故不得纵。后推及内外吏,吏始重仍法。rdquo;可惜这种情况太少了,而且转瞬即逝。
正如《宋史纪事本末middot;王安石变法》所说,ldquo;然良吏实寡,赇取如故。rdquo;更严重的是吏对ldquo;厚禄rdquo;并不满足,连王安石也承认:ldquo;今吏之禄可谓厚矣,然未及昔日取民所得之半也。rdquo;又据《宋史middot;孙永传》载:ldquo;(神宗)时仓法峻密,庾吏受百钱,则黥为卒,府史亦如之。神宗又问(永):lsquo;此法既下,吏尚为奸乎?rsquo;对曰:lsquo;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史,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rsquo;rdquo;另一方面,吏给厚禄之后,导致吏人数猛增。《宋史middot;苏辙传》载:元丰后,吏额比旧时增加数倍,哲宗命苏辙ldquo;量事裁减rdquo;。吏人白中孚解释了吏额猛增的原因:ldquo;昔无重法、重禄,吏通赇赂,则不欲人多以分所得。今行重法,给重禄,赇赂比旧为少,则不忌人多而幸于事少。rdquo;
这就是ldquo;事不加旧而用吏至数倍rdquo;的奥秘所在。岂止是吏,高俸政策也同样促使官员人数及财政开支激增。清赵翼《廿二史札记middot;宋冗官冗费》云:ldquo;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rdquo;仅以ldquo;三班员rdquo;(供奉官、左右班殿直)而言,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初仅三百人,真宗天禧间已达四千二百余人,而神宗时则多至一万一千余人。由于官吏队伍不断膨胀,国家财政负担也就日益加重。
元祐三年(1088年),户部尚书韩忠彦等向哲宗奏报:ldquo;今者文武百官、宗室之蕃,一倍皇祐,四倍景德hellip;hellip;而两税、征商、榷酒、山泽之利,比旧无以大过也rdquo;,结果就是ldquo;大抵一岁天下所收钱谷、金银、币帛等物,未足以支一岁之出rdquo;。至徽宗大观三年,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国库耗竭,以至官俸有难以为继之虞。正如御史中丞张克公抗言:ldquo;今官较之元丰已多十倍,国用安得不乏!rdquo;
在国家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官吏俸禄,提高其物质生活,是必要的,是好事,但如果把它作为防贪养廉的手段,认为ldquo;禄厚则人知自重rdquo;,ldquo;高俸以养廉rdquo;,这便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事实证明,北宋的高俸制并没有ldquo;养rdquo;出官吏们的廉。
其实,官吏的廉与贪,主要是由其不同的精神品质、人格追求决定的,而不是由俸禄的多寡ldquo;养rdquo;成的。在同等俸禄的情况下,往往是廉者自廉,贪者自贪。廉者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贪者则是利用职权,见利忘义,弃廉耻而苟得,鬼使神差,志在必贪。最显著的事例是在ldquo;公用钱rdquo;和ldquo;职田rdquo;上。此制目的本在养廉,对此,廉者尽归公有,贪者则ldquo;私以自奉,去则尽入其余rdquo;(《宋史middot;向经传》)。其泾渭竟是如此分明!质言之,以高俸养廉只能是一种善良的、主观的愿望,而把现实中人性的复杂性看得太简单了,乃至误认为廉与贪是俸禄的多寡ldquo;养rdquo;成的。禄厚,终有止境,而赃吏的欲壑则是无底黑洞,决不是任何厚禄所能填满的;且赃吏既无人格,何来ldquo;自重rdquo;!对于本来就没有的品质,岂是厚禄所能ldquo;养rdquo;出来的?
以《宋史》而论,如果以熙宁为界,把北宋划分为前后期的话,便会清楚地看到,后期赃吏大大多于前期,在俸禄成倍往上翻的同时,赃累巨万者亦随之增多,至北宋晚期竟出现了以蔡京等ldquo;六贼rdquo;为代表的集团,使北宋贪贿肆虐之风达到巅峰,北宋的腐Bai也同时达到了极点,终于导致北宋的灭亡。
北宋的高俸之所以未能养廉,还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在高俸的同时缺少有力的与之相应的防贪惩贪措施。北宋惩贪先严后宽。赵翼《廿二史札记middot;宋初严惩赃吏》云:ldquo;宋以忠厚开国,凡罪罚悉从轻减,独于治赃吏最严。盖宋祖亲见五代时贪吏恣横,民不聊生,故御极之后,用重法治之,所以塞浊乱之源也。rdquo;从建隆二年(961年)起,至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处决赃吏,仅明载《宋史middot;太祖本纪》者就有十五人之多。
至宋太宗,法犹未弛,继续斩杀赃吏。但后来在处理赃官王淮时,其坐赃至千万,本当杀头,但因他是参知政事王沔之弟,只作了杖一百、降职的处分。由此开了ldquo;玩法曲纵rdquo;的坏头。ldquo;至真宗时,弃市(杀头)之法不复见,惟杖流海岛rdquo;,ldquo;盖比国初已纵弛矣rdquo;。到了仁宗,ldquo;则并杖流之例亦不复见rdquo;。神宗一朝更加ldquo;姑息成风rdquo;,ldquo;自是宋代命官犯赃抵死者,例不加刑rdquo;,倒是诸多反对变法的官员成了严加惩罚的主要对象。由于放弃了对赃吏的惩罚,ldquo;仓法rdquo;亦弛而不行,长此以往,于是官吏对农民及小商人等弱势群体,横取豪夺,以致怨痛结于民心,民怨沸腾,ldquo;盗贼rdquo;竞起,杀戮官吏,备极惨毒,以泄其愤。而此时的俸禄及各项补贴,ldquo;视元丰禄制,更倍增矣rdquo;。对此,史学家赵翼在考察了这段历史之后,慨而言之:ldquo;给赐过优,究于国计易耗;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此宋制之不可为法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