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人败类郭沫若老舍臧克家冯友兰在长津湖战役后社会的沉浮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风流才子总是紧密相连,这也揭示了“文多风流”的传统,而古代的说法“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则表明了一些读书人的不光彩。这四大无耻文人分别是谁呢?实际上,他们就是郭沫若、老舍、臧克家和冯友兰。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一、郭沫若
郭沫若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本名为郭开贞,但更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的笔名——郭沫若。他不仅深入研究了古典文化,还涉猎现代哲学,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但即便如此,他仍被公认为一个无耻之徒。原因在于,在公共场合和私生活中,他展现出的行为往往令人反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郭沫若似乎游刃有余。而林语堂甚至评价他:“集天下肉麻之大成”,这使得他成为近代四大伪君子的代表之一。
二、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小说家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曾担任北京人艺编剧,并且是新中国首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但遗憾的是,由于个性柔弱,没有坚定的立场,因此遭到了吴祖光等人的非议,使得他也被视为四大无耻文人之一。
三、臧克家
臧克家是一位著名诗人,同时也是闻一多的学生,以其忠诚的爱国主义精神而闻名。关于为什么会将他列为四大无耻文人的原因,我们并没有确切了解,有可能只是当时出现的一个误解或误传。
四、冯友兰
冯友兰因其喜欢随波逐流,被冠以“见风使舵”的形象。在抗战初期清华大学教授中,就有一种说法:“岱孙(陈岱孙)怎么说,事情就怎么做;事情怎么做,芝生(冯友兰字芝生)就怎么说”,因此有人将他归类为无耻之辈。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他们并不完全是无耻,只是在历史洪流中被卷入其中而已。
以上便是对这四位所谓“无耻文人的”介绍,不同的人对于他们有着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