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中张岱如同一棵清风徐来枝头留下的散文树见证了明末清初的沧桑变迁他的文字如同一幅幅动人的图
在清风徐来的明末清初,两大散文家李渔和张岱以佻脱不羁的性格与率性为怀,留下了许多佳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初次读到张岱的《陶庵梦忆》,被〈瘦马〉一节深深打动,从此对他的作品迷恋不已。
张岱出身显赫,但他在四十八岁那年遭遇国破家亡,迫使他避居山中,过起了布衣蔬食的生活。他曾写道:“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在《陶庵梦忆》中,他详细记录了自己往昔浮华生活的点点滴滴,不仅保持其趣味,也展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书中的“不二斋”描绘了一幅高楼翠壁、腊梅补空之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然而,这一切都不同于他后来入山求生的生活,在短檐危壁中,只剩下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以及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这段落如同画面转换,一幅美好的浮华图景转变成另一番苍凉。
最近,我得知史景迁有新作《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翻译为《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温洽溢译),我非常期待,因为史景迁既治学又写作,都颇具才情,他关于我的“张迷”,必定另有洞见。我急切地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散文家的故事和内心世界。
果然,不久后我获得了这本书,并且发现它确实如预期般精彩。在这部著作中,史景迁深入探讨了张岱的一生及其晚年的修史活动,他通过引用的资料,没有使用任何独门武器,却能将其串联并解剖,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个人的复杂性格和生命轨迹。
史景迁在写作时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手法,将历史资料以散文或小说笔法进行叙述,如第一章便直接开篇提到了张岱繁华生活中的各种场所和活动:“无虚日”,即便是住在繁华之地,也依旧能享受到社交娱乐,而这些都反映出他的放纵自娱态度。而当描述南京秦淮河畔端午节时,“箫鼓之音悠扬远传”,“竹帘纱幔之后”,这样的描绘方式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这些都是基于实际记载,但推拉镜头与内心呈现,更是只有史景迁才能做到的。在阅读这一切,我感到由衷敬佩,为自己的发现而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