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军事网站探秘赖心辉的指挥之道
赖心辉简介:小编今天要讲述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军事人物——赖心辉。他的故事充满了战争、策略和个人命运的交织,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中文名:赖心辉,别名“赖大炮”,国籍汉族。出生于四川省三台县,字德祥。他是清朝光绪十年(1884)出生的,从小在家乡私塾接受教育后,在曾伯和门下学习。1907年,他随曾伯和前往云南老鸦滩百货厘金局长任职,并在那里更加勤奋地读书。
1911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后,他分配到陆军十九镇见习。在那里,他结识了同乡刘存厚,并参与了秘密结社活动,还加入了同盟会。在武昌起义之后,他参加了重九起义,并在1912年随刘存厚入川支持四川起义军。
赖心辉在四川陆军第四镇任炮兵标统,后来升为第二师炮兵第二团团长。在护国战争中,因功升任炮兵第二团团长,再次证明他指挥大炮的能力。他被誉为“赖大炮”,并且有诗人戏作《竹枝词》赞扬他的勇气:“锦城大炮响声声,只落民家不落营。此炮只应城外放,城中能得几回听。”
1920年初,当唐继尧与熊克武发生冲突时,赖心辉率领部队支援熊克武,一度成为独立势力。1922年7月,在一、二军之间的战役中,他占据熊克武一方,对敌人的第二军发动攻击,最终成功迫使其溃败。这段时间里,他野心勃勃,但也意识到自己资望不足,便推举第三军总司令刘成勋担任省长兼总司令,以此作为答谢他支持的一种方式。
然而,这段时期内,由于矛盾重重,不断爆发新的战乱。最终,在杨森重新杀回四川、吴佩孚下台后,1925年2月7日,赖心辉被委任为四川省长。但是,由于内忧外患,以及各路将领对他的不信任,加之自己的部队战斗力下降,最终他未能维持政权,只能发出感慨:“衮衮诸公,盘盘大才。你们不来,使我上吊。”最终因病去世时,其皮夹仅剩一元法币,是一个悲凉而又令人思考的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