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龙袍御袍之冠历史的见证者
导读:在我们熟知的影视剧中,皇帝们总是穿着鲜艳夺目、龙纹斑斓的龙袍,这种描绘让人以为这是古代皇帝们常见的装扮。然而,在清朝之前,这样的穿着根本不可能发生。因为那些在剧集中奔走的皇帝,只不过是身穿“寿衣”而已!
现今许多影视作品中,将过去的皇帝塑造成穿着明朝龙袍的人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和错误的历史刻画。
唐朝以前,君王和皇帝对服饰有严格规定,有时则无所谓。在西周、东周时期,《礼记月令》记载了天子的服饰细节,其中提到天子“着青衣”。从战国到秦汉魏晋之际,“五行”(水火木金土)终始说盛行,而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则根据五行与五色相配,选择黑色袍服。而到了晋代,以赤色为贵,因此晋代皇帝都以红袍为正装。
随后,“五德”说逐渐被质疑,一些皇帝不再遵循这个准则。隋朝时文、炀二 emperor皆着黄袍,但并未禁止百姓穿同样颜色的衣服。直至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才开始限制百官百姓佩戴黄袍,使其成为仅限于宫廷内使用的专门服饰。此外,各级官员也有一套严格规定好的服色体系:三品以上为紫,四品至九品依次为朱绿青。
自周至明,历届皇上的正式御用冕服一直是黑色的,无论是早期全黑无纹章还是后来的十二纹章排列方式改变,都遵循了基本原则,即尊重周礼。这一传统沿续了数千年,不曾改变。
对于不同朝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秦属水德,汉属火德,而唐属土德。由于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颜色表现,如水尚黑火尚赤土尚黄,但是这些颜色的深浅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按照特定的规矩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仪式活动。
在宋朝和明朝,这两位拥有火德属性的帝国尤其推崇红色作为最尊贵的一种颜色,所以他们通常会以此作为日常或正式场合中的主要颜色。不过,由于这些画像多是在死后的遗像,所以它们展示的是一种更加庄重沉稳的情形,而不是活跃奔放。如果你想看到那种纯金打制成亮丽光泽的小冠,那么它更多地出现在墓葬陪葬品中,并非日常用品。
因此,如果你观赏过那些戏曲艺术或者现代影视剧,你可能会发现那里的许多人物似乎经常身穿死亡后才能佩戴的大型华盖或长衫。但其实只有清朝的封建制度下才有这样的特殊规定,让这种风俗延续下来,最终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某些表演形式中的虚构情景。在实际历史背景下,只有清朝末端才允许将这种生前只应偶尔披挂之用的寿衣当作日常通用的舞台装备展现出来,也就是那令人印象深刻而又神秘莫测的龙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