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风云百姓饮食的变迁与争夺
孔子的太太生活绝非易事,因为他对饮食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不仅追求食物的新鲜,还要亲手制作“沽酒市脯不食”,同时,对饭菜的摆放和用餐氛围也颇为严格,要求“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他的每一顿饭都坚持“不撤姜食”,据说是因为在周游列国时得了肠胃病。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他常年奔波于道路之上,那些没有现代轮胎和弹簧的马车一定颠簸得厉害;加上经常间断地吃东西,“厄于陈蔡之间”的艰辛,也让人难以置信;而且那时粮食质量参差,不乏掺杂沙土和小虫,这种环境下生病才是理所当然。或许正是因为他的肠胃病,孔子才对饮食如此挑剔。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饭菜选择有限,烹饪技巧还处于初级阶段。主粮主要由各种谷物构成,最早使用的是小米,而到了周代末期,也开始出现了大麦、小麦、大米等多样化的谷类。但那时候尚未出现面粉这样的加工技术,大多数情况下,将整个谷物蒸熟或煮熟即可。这一点与今天我们享用的精细加工食品相比,可谓天壤以远。而黏稠的小米或大米则被用于酿造一种类似啤酒的饮品,但这种酿造方法与现在葡萄酒或高粱酒相比显然简单许多。
配套这些主粮的大多数蔬菜来源于菽,即今天我们称作的大豆。大豆可以通过煮制来享用,它们的叶子也同样被作为食品利用,并被称作藿。而随后又引入了葵、荠菜以及《诗经》中提到的葑、菲,即今日说的萝卜。此外,还有桃、梅、李、柿、枣及杏等水果丰富了人们的饮食选择。
当时最为普遍的一些烹饪方式包括蒸和煮,而炒菜这一做法则尚未出现在古代文明中。其中最著名的一种料理形式便是羹,其实质就是将肉类加入鼎内,与蔬菜或者水果一起煮制。不过也有一个名为醢(肉酱)的特殊调料值得特别提及——它是一种由碎肉混合小米浆和盐,再放在米酒里发酵制成。在听闻弟子子路因战斗而成为肉酱之后遭遇惨死后,孔子便决定从此摒弃这道醢。
看过这些资料,我总觉得古人在饮食上的选择似乎缺乏魅力,但直到张骞通往西域并开启与其他族群交流之后,我们的人们才逐渐能够尝试更多新的食品,如胡瓜(黄瓜)、胡麻(芝麻)、胡桃(核桃)以及胡椒(黑胡椒)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膳桌文化,使其更加精彩纷呈。鲁迅倡导“拿来主义”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在某种程度上,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美好的交流与融合,让我们的生活更添风味更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