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历史故事大全网
首页 > 中国历史故事 > 太监和宦官是同一意思吗 为何太监被称为公公

太监和宦官是同一意思吗 为何太监被称为公公

在多数人的历史文化常识认知中,“太监"和“宦官”是同等概念,都是阉人,然而其实两人并非等同关系,在不同朝代,两者的含义各有不同,到了清朝,太监才成为宦官的同义语。


“太监”和“宦官”在清朝以前不是相同的概念。宦官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不过那时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悉用庵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太监”一词,辽代才出现,明代,太监和宦官才发生联系;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高级宦官;充任太监的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都是太监。到了清朝,太监才成为宦官的同义语。


公公是对太监的尊称,因为太监,特别是高级太监最接近皇帝,权势极大,最了解皇帝的心思,在朝为官者有些时候不得不依靠太监揣摩皇帝的心思,或者借助大太监的权势往上爬,要是直呼其为太监,那是在侮辱他,所以尊称为公公,以示尊敬。至于“公公”的称谓到底何时开始,由何而来,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寺人是宦官的早期称谓。曾有人望文生义地认为“寺人”之得名,是因阉割后的男人,已如寺院中斩断情缘的苦行僧一般,故而以“寺”名之。


其实,寺人的称谓早在西周时代即已出现,当时中国境内尚无佛教,更无僧人,因而也不可能存在两者类比得名的情形。究其根由,古代“寺”、“侍”两字相通,《诗经·秦风》郑氏笺云:“寺,又音侍,本亦作侍字。”所以,寺人是因其内廷侍奉的职掌而得名的,“云寺之言侍者,欲取亲近侍御之义,此奄人也。”


宦官,又作“宦者”、“宦人”,是古代官方文书中对宫廷阉臣的正规称谓,历代正史为阉人作传,多称“宦官传”或“宦者传”。从“宦”的字义分析,本应包括臣隶及仕官在内,通常人们所言宦海、宦途、宦游,其实仍旧是由“官”而言的。宦官或宦者成为宫中阉人的专称,大约是秦汉之后的事。


以“太监”作为宫中阉人的通称,是明清时代的事情。太监本是古代职官的名称,晚至唐宋时期,朝廷中仍有太监官职的设置,所任者并非都是阉人。明代在宫廷中设置了由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是宫廷中的上层宦官。此后,太监逐渐成为宫中阉人带有尊敬色彩的通称。


人们还由汉代宫廷阉宦的官服以貂尾和“铛”为冠首饰物,而将宦官称为貂铛。据《汉官仪》云:“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铛左貂;光武以后,专用宦者,右貂金铛。”汉宫侍中、中常侍,加黄金当附蝉,貂尾为饰。侍中作为朝廷的普通官员多插左貂,由宦官担任的中常侍则插右貂,用赤黑色貂尾。从中也可看出,宫中宦者的服饰与普通官员是略有区别的。


除了上述两大类外,还有以其生理特征与常任职役组合而称的情形。这类称呼也很多,如有宦寺、阉寺、阉宦、宫监、貂寺、内铛等等。再是有带明显感彩的称谓,如鄙称有宦竖、阉竖、内竖以及阉狗等,尊称有公公、老爷等。宫廷中的宦官彼此之间一般都以“爷”互称,姓张称张爷,姓李称李爷。遇到辈分比自己高的宦者应称“师父”,对外人则通常自我谦称为“刑余之人”。据晚清宫廷中的太监池焕卿等回忆,“太监们不喜欢人们把他们直称作太监,如果你把他们叫做公公,那简直是骂他们八辈祖宗。”由此可见,在太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人们能像普通人那样的,称其为“爷”的。


标签: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章

猜你喜欢

爱国演讲稿 明军覆没的悲剧...
土木堡之战,发生在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这场战斗不仅标志着明朝对外扩张的一次重大挫折,更揭示了当时国家治理和军事指...
中国发展史 乾隆一生百美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明朝第三位皇帝、永乐大帝朱棣的一生。从他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的故事,到他成为燕王并参与北方军事活动,再到他的靖难之役和登基为帝的...
张桂梅老师的事迹 历史与文化-大...
大清朝的盛世序章:从康熙到乾隆的辉煌篇章 在中国历史上,大清朝是由努尔哈赤于1616年创建,经过多次扩张,最终成为一个囊括了广袤内地及东北、西北、西南和东...
励志民间短篇故事 中国古代帝王故...
穿越千年时光的历史风采 中国历史故事图片大全中,帝王们的形象如同时间机器中的钥匙,开启了一个个沉淀着智慧和权力的时代。他们用自己的征服与治理书写了中华文明...

强力推荐